原題:民族文藝薈萃 譜就盛世華章——我省第二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綜述
吉林日報9月26日訊(記者 祖維晨):曼舞歡歌,奏響民族文藝的華彩樂章;群星璀璨,唱響民族團結的主旋律。9月21日,我省第二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頒獎暨閉幕式在吉林市人民大劇院舉行,為本屆會演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萬紫千紅歌盛世,不盡豪情唱百花。歌曲《瑪依拉變奏曲》拉開了此次閉幕式的序幕,舞蹈《輕歌曼舞畫梅城》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經過各代表團選手的激烈角逐和15位藝術家評委的認真評審,由延邊代表團選送的《故鄉土地》《媽媽的金達萊》、松原代表團選送的《白雲的故鄉》《駿馬夢》、吉林代表團選送的《為愛》、白山代表團選送的《高山流水》獲得本屆文藝會演聲樂類一等獎,由長春代表團選送的《走冬》《祈》、延邊代表團選送的《鶴·翔》《扇舞·朝陽》、松原代表團選送的《歡樂的草原》獲得舞蹈類一等獎,由吉林代表團選送的《夢回烏拉》獲得歌舞劇一等獎。
獲得聲樂類一等獎的前郭縣民族歌舞傳習中心聲樂演員烏日罕拿著獎狀激動地説:“感謝黨的民族政策,感謝第二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給我們各民族演員展示民族文化的機會。這次我榮獲一等獎,內心無比激動,下一步我會更加努力,把更好的節目呈現給大家,將我們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傳播得更廣、更遠。”
這是離別前的最後一次相聚。過去的6天裏,觀眾們徜徉在民族藝術的百花園裏,來自全省各地12個代表團選送的96個節(劇)目,依次在第二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舞臺上精彩亮相,16個少數民族的表演者圓滿完成了9場演出,展示了各民族文藝工作者的卓越才華和創作激情,展現了我省少數民族在全面小康建設道路上的信心與豪邁,唱響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時代主旋律,留下了各民族團結和諧的“全家福”,為觀眾帶來一道道豐富的民族文化大餐。
本屆文藝會演評委之一、我省音樂家協會秘書長馬秀華説:“本屆文藝會演可以説是一場震撼的少數民族文化視聽盛宴,好多節目都讓人感覺眼前一亮,而且原創節目非常多,體現出我省少數民族文藝的空前盛況。”會演中,觀眾們聽到了叮咚泉水,看到了萬馬奔騰,感受到了浪漫冰雪……演員們用幸福的歌聲,歌唱美好的生活;用快樂的舞步,描繪新時代的夢想。本屆文藝會演內容豐富,題材形式多樣,有歷史題材,也有現實題材,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創新性和時代性。
朝鮮族大型原創舞蹈《追夢》,以新象帽曲為立意,由曲入意,表現了新時代朝鮮族青年追求夢想、立志為祖國貢獻滿腔熱血的豪情壯志和對未來的美好希冀;舞蹈《滿風神韻》中每一個肢體語言都訴説著滿族兒女對生活的愛意,展現了他們崇尚和平、熱愛生活、生息繁衍的畫卷;歌曲《雅琪娜》用錫伯族語言和漢語交替演唱,讓觀眾感受到了錫伯族人民長于騎射、能歌善舞的粗獷豪放、聰慧善良、勇敢頑強,詮釋了錫伯族人既能在順境中幸福快樂生活,又能在惡劣的環境下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一次次成功的演出,讓我省少數民族文化在創新中獲得新的生命與活力,充分展示了我省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精神風貌。
歌舞劇《長白山阿裏郎》充分發掘朝鮮族民族文化資源,將眾多非遺項目展現給觀眾;筷子舞《歡騰草原》中,演員用筷子邊打邊舞,慢舞時沉穩有力、快舞時瀟灑矯健,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熱情奔放的性格特點;滿族新城戲《鐵血女真》,以新的音樂創作,進一步挖掘了八角鼓的音樂,強化了滿族的民族特色;朝鮮族舞蹈《長鼓舞》中優美的舞姿、清脆的長鼓,令人沉醉,無論是觀賞者還是表演者都格外興奮愉悅,有著讓人熱血澎湃的感染力……本屆文藝會演民族特色鮮明,生活氣息濃烈,特別是參演的一些少數民族非遺傳承項目和民俗文化,為這屆會演增添了亮色。從劇場的選取到舞臺布設,也都突出體現了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通過這些鮮明的特點,吸引更多的群眾關注和關心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推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創新發展。
吉林省民委文教處趙紅作為主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本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是我省218萬少數民族以文藝為紐帶,互動交流的藝術盛會,集中展示了我省少數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豐碩成果,體現了我省各民族群眾凝心聚力、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
白山松水風光美,民族團結花盛開。我省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在傳承與發展的路上煥發生機,在繁榮興盛的路上大步向前。吉林各族兒女正伴著快樂的節拍採摘收穫,正隨著曼妙的旋律感受幸福,正借著民族團結的力量描繪壯美畫卷,正用辛勤的汗水譜就盛世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