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微工廠”掀起“綠色革命”
長春日報10月8日訊(記者 袁 達):環境差、味道大,這是很多人對畜禽養殖場的第一印象。但日前記者在農安縣巴吉壘鎮一家蛋雞場採訪時發現,這裡整潔衛生,幾乎聞不到糞污的味道。
這家養殖場的糞污是如何處理的?養殖場負責人帶記者走進一間廠房,“這是內臥懸式連續生物厭氧發酵設備,可將糞污轉化為有機肥。”養殖場負責人指著一台白色“大罐子”介紹説,他們購置發酵設備、固液分離設備和污水處理設備,建起了一座“微工廠”,生産出的有機肥安全環保,經過晾曬,可以直接還田。
目前,這樣的“微工廠”已經遍佈農安縣各大養殖場。按照養殖場畜禽飼養種類的不同,農安縣重點推行兩種自行收集、自行轉化的“微工廠”模式:對産生污水較少的養殖場,引導其購置糞污發酵設備,科學配比含量,通過適當摻加秸稈、稻殼等農作物輔料,養殖戶可在自家場地加工成有機肥半成品,實現適量還田;對産生污水較多的養殖場,引導其修建黑膜沼氣池,並幫助配套沼氣轉化方式,轉化後的沼液可直接還田,沼氣可用於圈舍冬季取暖。“無論是哪種‘微工廠’模式,産生的沼渣均可供應給有機肥企業繼續加工,促進糞污資源的全效利用。”農安縣畜牧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小小的“微工廠”掀起了農安縣養殖業的“綠色革命”。但“微工廠”更適用於規模養殖場,對於大型養殖基地來説這種模式顯然不能滿足需求,還有很多基礎較差的中小養殖場不具備打造“微工廠”的條件,應該如何解決這些養殖場所的糞污問題呢?
針對龍頭企業養殖基地,農安縣大力推廣“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模式。依託豐富的耕地資源,積極引導養殖基地通過流轉耕地或與臨近耕地合作:牧原公司以黑膜沼氣技術為主,對各個場區糞污全量收集、全量轉化,實現就近還田;華正公司配備固液分離機和發酵加工設備,將轉化後的糞污資源全量用於自身棚膜項目;康大公司建設儲糞場和三級沉澱池等收集設施,統一運送至有機肥企業進行加工轉化,實現全量還田……紮實推進的“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模式,構建起了農安養殖與種植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可持續生態系統。
在中小養殖場,農安縣加強了糞污處理技術支持。“指導他們建設儲糞場、污水沉澱池或氧化塘、糞污收集箱等收集發酵設施。”畜牧部門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引導養殖戶在全量收集糞污資源後,進行堆積發酵無害化處理,最終與鄰近有機肥企業對接,實現了肥料轉化。
從“微工廠”到“種養結合”再到“設施收集”,農安縣走出了一條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新路。作為傳統農牧大縣,農安縣年均畜禽養殖總量近1億頭(只),牧業産值達到79億元。
2017年,農安縣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首批、全省第一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試點縣。自去年9月試點工作啟動以來,累計投入5000多萬元,重點推動了龍頭企業養殖基地、規模大戶糞污處理設施和區域有機肥廠等項目建設。
“我們將繼續加快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工作步伐。”農安縣相關負責人介紹説,該縣力爭在年底前推動規模養殖企業糞污設施配套率和資源利用率分別提高到83%和75%以上,為全省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提供更多可借鑒、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