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4年國務院將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近期,國際在線吉林頻道推出系列報道,走近駐村“第一書記”,深入了解他們在農村扶貧第一線令人感動的事跡,展示他們在扶貧過程中的好經驗、好做法。
看著即將收割的稻穀,權振國(左)十分高興。 延吉市委宣傳部 供圖
國際在線吉林頻道報道(姜彥艷):延邊州延吉市朝陽川鎮太東村成片的水稻閃爍著光澤,秋風吹過,稻浪滾滾,一片金黃。太東村駐村“第一書記”權振國握著一穗穗飽滿的稻穀,和太東村的村幹部對豐收充滿了希望。
2017年9月,延吉市農業局綜合科科長權振國被選派到太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一年來,權振國真情幫扶,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近日,國際在線吉林頻道走近權振國,了解他扶貧背後的故事。
太東村位於延吉市朝陽川鎮太東村北部,村裏有村民513戶1593人,其中貧困戶25戶34人,目前已脫貧17戶24人,未脫貧8戶10人。
權振國到村工作後走訪了村裏所有的貧困戶,根據每位貧困戶的現狀,一一修改扶貧手冊,讓貧困戶的信息更加細緻精準。
權振國剛駐村時,太東村連一個扶貧産業項目都沒有。權振國説,扶貧産業就是村子的“造血動力”,必須要打造一個屬於太東村自己的扶貧産業。
權振國走訪調查發現,太東村地多、人少,不少村民外出務工,把自家的承包地轉包出去了。於是,權振國提議把太東村的水田耕種戶聯合起來,成立一個合作社,把村民聚集起來一起掙錢。
權振國(右)和村民一起做農活。延吉市委宣傳部 供圖
2018年3月,延吉市天賜福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共投資120萬元,合作社種植生態、綠色水稻,效益可觀。合作社成立後,權振國開始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育苗、耕地、插秧,種植水稻的每一個環節他都沒有落下,原本對農活一竅不通的權振國成了半個專家。權振國説:“駐村駐村,就是要和老百姓時時刻刻在一起。”
2018年,合作社承包水田近60公頃,預計2018年的收入非常可觀。
權振國(左二)看望貧困戶許玉山老人。 延吉市委宣傳部 供圖
太東村村民許玉山81歲,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多項疾病,屬於典型的因病致貧。權振國經常去看望許玉山,併為許玉山申請醫療補助和危房改造政策,2017年,許玉山一家不僅成功脫貧,還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
“不光要感謝扶貧的好政策,我更感謝‘權書記’對我們一家人的關心,他那麼忙還經常來看望我們,給我們支持和幫助,我真的很感動。”看到權振國來了,許玉山老人緊緊握住權振國的手,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權振國對太東村每一位村民都十分關注。2017年年末,因天氣寒冷,太東村16組6戶村民家中的自來水管道被凍住,因在冬季,不好施工維修,權振國召集村幹部每週往返3次去村民家中送水,整整送了半年,到2018年春天開化後,才把自來水管道維修好。
談及太東村今後的發展時,權振國説,要壯大村集體經濟,把合作社承包水田地擴大到100公頃,讓貧困戶致富都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