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4年國務院將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近期,國際在線吉林頻道推出系列報道,走近駐村“第一書記”,深入了解他們在農村扶貧第一線令人感動的事跡,展示他們在扶貧過程中的好經驗、好做法。
文質彬彬的張文軍幹起農活來有模有樣。白山市靖宇縣互聯網信息中心 供圖
國際在線吉林頻道報道(李鵬):2016年,白山市靖宇縣檔案局副局長張文軍受組織委派到靖宇縣那爾轟鎮沿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沿江村支部書記劉立東説,村民們都親切稱張文軍為“戴眼鏡的‘張書記’”。
近日,國際在線吉林頻道採訪了沿江村支部書記劉立東。劉立東説起張文軍,不住地豎起大拇指:“‘張書記’關心群眾疾苦,把黨的溫暖送到沿江村貧困戶家中。”
沿江村位於靖宇縣的最北端,位於松花江邊,三面臨水,是靖宇縣最偏遠的村落。戶籍人口住戶108戶320人,實住人口54戶118人,其中有國家級貧困戶28戶45人。
張文軍(右)到村民家中粘貼宣傳單。白山市靖宇縣互聯網信息中心 供圖
劉立東説,張文軍是2016年1月開始駐村幫扶的,駐村後就開始走訪、調查、座談,用最短時間掌握了第一手材料。
摸清情況後,張文軍和大家商量決定召開一次村民大會。原以為兩個月的努力付出,會換來村民們的熱情相待,殊不知會議出勤率不足三分之一,到會村民還冷言冷語,種種質疑,讓本是滿腔熱情的張文軍窩了一肚子火。
這次會議的失敗,讓張文軍意識到,沒有一個好的基層組織,不能帶領村民致富。“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張文軍全面推行村“兩委”班子成員輪流坐班制和村民事務代辦制,確保村委會門常開、人常在、事常辦;通過一站式服務平臺,真正實現了群眾“話有地方説、事有地方辦、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管”。
劉立東説,張文軍吃在沿江村,住在沿江村,張文軍説自己就是沿江村的人,想多為沿江村的老百姓做點事。張文軍總在村裏轉悠,街道院落、田間地頭常見張文軍的身影,張文軍把村民當親人,經常可以看到張文軍的身邊圍著一群村民,談生活,談發展。張文軍通過這種方式掌握了貧困戶全面真實的基本信息,做到了一口清,問不倒。
張文軍(左二)調查中藥材種植基地的情況。白山市靖宇縣互聯網信息中心 供圖
“我們的‘張書記’年紀也不小了,一點也不懶,沒事就挨家挨戶了解情況,幫著群眾幹農活,穿著樸素,一點官架子也沒有………”説起張文軍,劉立東忍不住誇獎起來。
劉立東説,村民的疾苦,張文軍看到眼裏,急在心裏,沿江村的貧困戶田會雨60多歲,女兒外嫁後,家裏就剩田會雨一人,孤單寂寞,還住著破敗的泥草房。張文軍了解情況後,沒事就到田會雨家裏聊天,並對田會雨家進行危房改造,讓田會雨住進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2018年,田會雨又在張文軍的鼓勵下養牛,並享受優惠政策,現在田會雨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整天臉上挂著笑容,逢人就説“縣裏的‘張書記’真給咱辦事”!
劉立東説,張文軍駐村以來積極幫助沿江村規劃招商項目,並邀請專家實地考查。結合沿江村的地理環境,土壤結構,氣候變化等,專家認為沿江村適合發展中草藥種植。
張文軍與村幹部研究決定,以中草藥種植帶動沿江村實現産業脫貧。張文軍多次與白山林村開發有限公司溝通協調,最終投資1000萬元的白山林村大田人參種植項目落戶沿江村。
2017年5月,白山林村開發有限公司與沿江村村民簽訂首批380畝土地流轉合同,一個月內,100余萬元的土地承包款已全部發放到農民手中。參地開工後,白山林村開發有限公司雇用貧困戶農用車每台每天400元,每個貧困戶出工一天150元。
沿江村村民趙崇德笑著説:“2018年夏天,我在參地幹一天掙120元,有時候幹一天能掙200多元,我最多一天掙了小500!”
劉立東説,這就是“公司+貧困戶”的脫貧方式,通過這種方式,為早日實現貧困戶脫貧奠定基礎;張文軍駐村後,協調資金,鋪設管線,解決了村民吃水難的問題,給沿江村安裝了路標指示牌,幫助沿江村亮化,讓村民們的心也跟著明亮起來。
劉立東説,張文軍不僅要讓沿江村老百姓脫貧,還要把沿江村打造成美麗鄉村,現在一些老百姓家臟亂差的環境也改變了,村裏的環境也漂亮了,外地人來到沿江村都會誇這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