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吉林縣域百變樣本⑳吉林撫松:“中國參鄉”如何享譽全球
中國吉林網10月14日訊(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李志明 文/攝):人參,百草之王,中藥之首。而到了吉林省撫松縣才知道,人參,和當地人之間,還有著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情懷!
長白西麓,松花上游。這個季節的“參鄉”也絕不會讓你失望。
很幸運,正趕上人參的“黃金時期”。在撫松縣萬良鎮,讓當地人引以為傲的人參市場內人頭攢動,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東北三寶”聞名遐邇,“人參之鄉”享譽全球,有關“人參”的故事,千百年來也一直在延續、傳承......
人參小鎮萬良
9月份的撫松縣萬良鎮,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
鎮裏的主街路上,“擠滿”了往來的車輛和行人,人參交易的最佳季節,這裡,自然足夠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
街路兩側,人參經銷店一家挨著一家,只有在萬良鎮,人參店舖才如此集中。
臨街的一家名為廣茂參業特産的店舖格外顯眼,總經理徐燕也是忙得不可開交,和人參打了半輩子交道,這裡的故事,也從她的講述開始了..……
明末清初,長白山區採挖野山參己形成規模,成為當地人民群眾的主要生産活動和生活的重要來源。而採挖山參逐漸形成一種習俗——放山。
“從小跟著父親‘放山’,那個時候雖然苦,但回憶還是美好的。”望著店內琳琅滿目的人參産品,56歲的徐燕把我們的思緒帶到了那個年代的北山村旁、白石山上。
徐燕家裏有3個姐姐、兩個哥哥,她是家裏最小的孩子,“放山”雖然苦,但至少能維持一下全家的生計,所以,每次“放山”,身為小女兒的她也要嚷著和大家一起上山。
“‘放山’的説道多,那時的工具也老舊,有時我們就拿著一根木棍,危險是常有的,最重要的,並不是每次上山都有收穫。”徐燕説,那個時候人參沒有統一收購的市場,幸運挖到山參後,每支也就在50元左右,但對於當時來説,卻能讓一家子著實充裕不少。
在這之後,徐燕的父親開始在自家種植人參,出於對人參的了解,規模也在逐步擴大。
銷路是最大的難題!
當時不到20歲的徐燕憑著一股子拼勁,背上裝滿人參的背包,毅然登上了南下的火車,上海、廣州、海南,她走了好多地方,住地下室更是常有的事。為了讓當地人了解撫松萬良人參的好處和優勢,她曾多次往返,同時,也受過無數次的嘲諷和白眼……
2007年,徐燕有了自己的公司,種植、加工、銷售形成了一條龍模式,主市場也從國內發展到了韓國、日本。
從最開始的“放山”挖參,到後來的種植人參,再到現在“産銷一體化”,徐燕的“人參之路”也一直在改革開放的洗禮中成長和進步。
“可以説這幾十年這裡的人參産業發展之路我是看在眼裏的,也從中受益了很多,改革開放之後,政府加大了人參市場的管理和統一,讓我們這一代‘人參’人真正的富了起來。”徐燕説,尤其在近些年,這裡的人參交易市場逐漸壯大,逐漸規範,讓撫松萬良的人參威名遠播。
不簡單的“人參交易市場”
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全世界最大的人參交易集散地。也是徐燕口中的那個非比尋常的“交易市場”。
而走進裏面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壯觀。
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始建於1989年,佔地面積7500平方米,2002年9月,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為了適應人參産業的發展,原有的人參市場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要求,在2005年進行佔地面積65000平方米的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異地新建,一期工程完成全封閉水參交易大廳8700平方米,參茸精品間13700平方米,煥發了人參市場的活力。
2008年二期工程建設完成幹品交易大廳8600平方米及生活區2200平方米,規範了市場秩序,改善了交易環境,同年被農業部命名為“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2009年,開始進行人參市場三期工程建設,主要內容為建築面積為13200平方米的辦公樓,星級酒店及精品銷售區。
而我們現在看到的交易市場,現運行水參交易市場佔地面積5萬平米,擁有AB兩個全封閉交易區域共16000平米,共設有水參交易秤區75處,小商品服務區15處,金融服務機構3家,以及周邊豐富的配套設施。該市場有室外佔地2萬平米的停車場地,可停靠18米以下挂車進行卸貨中轉。
此時,正是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包括場外)人參交易旺季,日上市交易人數近2.5萬人次,年交易額達到170多億元,佔全國的人參交易量的80%。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被國家商務部評為“雙百企業”,萬良鎮被譽為“長白山下人參産業第一鎮”“參鄉明珠”。
萬良鎮黨委書記李新森介紹説,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為參鄉搭建起人參産業發展的平臺,確立了萬良以人參産業為主導主業的發展方向,現萬良鎮從事人參經營的業戶共有的562戶,從事人參種植及季節性加工經銷的農戶近4000戶,形成以人參為主的8個系列600多個品種。
産品遠銷國內20多個省市及港、澳、臺、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
經過20多年建設,撫松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人參交易集散地。2017年萬良鮮人參總交易額達200余億元,鮮參交易旺季市場交易人數高達500余萬人次。
成長中的“中國參鄉”
1500年野山參採挖和450年人參栽培歷史,奠定了撫松“中國人參之鄉”的地位,而隨著市場經濟的飛躍發展,現在的“參鄉”更加的名副其實!
走進撫松,國藥肽谷有限公司、撫松太安堂長白山人參産業園、吉林華潤和善堂人參有限公司等現代化人參深加工企業相繼入駐,截止目前全縣共有“長白山人參”品牌生産企業8戶,産品41種,累計加盟企業12戶,産品78種。培育了國家、省、市級龍頭企業30戶,初步形成了人參工業的集約化、集群化發展格局。
同時,撫松縣成立了長白山人參種植聯盟,全面推廣“人參安全優質生産技術”和“測土栽參技術”,加強人參規範化生産示範基地建設。
2017年,撫松縣吉林森工人參良種繁育股份有限公司、參王植保有限責任公司、安東參業有限公司、露水河華龍中藥材種植合作社4戶企業25.3公頃的人參生産基地被省農委認定為“長白山人參”品牌原料生産基地,累計19家企業314.8公頃基地通過認證。
加大現有人參優良品種“福星1號”、“福星2號”推廣力度。已累計建設“福星1號”、“福星2號”等良種繁育基地面積400余公頃,輻射帶動周邊1000余公頃人參種植。啟動了人參安全優質生産基地建設項目。採用分散建設、集中管理、給予補貼的模式,建成標準化非林地栽參示範基地202.47公頃。撫松人參栽培正在向標準化、規範化發展,提升了産品品質和競爭力,取得了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目前,全縣從事人參種植及加工的專業人員達到4.5萬人,佔農村人口的44%。2017年撫松域內人參留存面積944.6公頃(其中西洋參留存面積235.9公頃、非林地栽參面積202.47公頃),縣域內人參産業産值約146億元,佔全省的26.5%,佔白山市的59.7%。
記者手記
“對於‘人參’,總有一種特殊的情懷!”
這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參農對我們説的一句話,不到這裡,卻也始終無法深刻體會這句話的含義。
在當地的老一輩人心中,對人參,還多了一份敬畏和信仰。
拉幫,進山,壓山,抬棒槌...這些長白山腳下的勞動人民在近千年的採挖山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獨特的民間習俗,口傳心授,世代相傳!也讓我們這些外來人,多了一些好奇和嚮往。
現在,採挖山參不多見了,那些“老把頭們”也把那種最神秘、美好的記憶留給遠處的那座大山。
我們看見的,是40多年來,當地人參産業的不斷壯大和傳承,是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喜悅,是每一個人心中,跟人參的“特殊情懷”!
神秘又多情的長白山西麓,那些因“人參”而發生的,有關幸福的故事,始終在延續、傳承!
李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