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我市第38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是位女性醫務工作者
躺在造血幹細胞捐獻床上的邢星接過這份榮譽很是滿足。
工作人員在床前照顧準備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邢星。(本組攝影 于慧)
長春晚報11月13日訊(記者 于慧):善良、漂亮的邢星接到捐獻電話時,還在醫院的藥房配藥,聽説自己的配型與一名白血病患者吻合,她沒有絲毫猶豫,馬上就答應了這位患者等了14年的驚喜。想到自己的造血幹細胞將挽救一名55歲的男子,她笑著説:“太神奇了。”12日,記者在吉大一院造血幹細胞採集室見到了這位熱心的80後女孩,感受到她成為全國第7778例、吉林省第71例,長春市第38例,同時也是我省第一例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女性醫務工作者的責任與光榮。
14年前成為造血幹細胞志願者成就今天的緣分
“我們邢星不僅漂亮,還特別活潑,現在看到她這個樣子,我都心疼壞了。”12日9時許,在吉大一院造血幹細胞採集室裏,中華骨髓庫吉林分庫辦公室主任劉艷麗手裏拿著沾了礦泉水的棉簽,一邊塗抹邢星的嘴唇一邊説。
邢星的媽媽羅秀英在一旁心疼地看著女兒説:“這孩子從小打針都不哭,今天早上卻哭了。”原來,早上準備到採集室的時候,因為打動員劑帶來了強烈的反應,讓邢星難受了好幾天,特別是最近兩天更是水米未進。“她的反應太強烈,喝一口水都吐。”劉艷麗説。 説起這次造血幹細胞捐獻,羅秀英告訴記者,2004年,還在上學的邢星完成了第一次捐獻全血。那次,邢星看著獻血屋內宣傳造血幹細胞的圖片資料,好奇地問了起來,當她知道捐獻的重要意義後,就成為了一名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者。之後,她依舊是獻血隊伍裏的一名常客。一路走來,她也記不得積攢了多少本獻血證。 2018年六七月份,邢星接到電話,得知自己與一名白血病患者血型初配成功。那一刻,她心中除了驚喜,還多了一份責任。當高分倍配型再次通過後,邢星一週前跟單位請假來到吉大一院,開始準備捐獻造血幹細胞。
“初配的時候,我誰也沒告訴,如今高配需要一週時間,我隱瞞不住了,就跟單位領導和家人説了。”邢星面對記者採訪説。可就在她剛跟記者説完話的時候,一陣藥物反應又來了。“吐……”話音剛落,一旁的劉艷麗馬上拿來嘔吐袋去幫忙。一番折騰後,劉艷麗心疼地説:“胃裏吐的啥也沒有了。”
聽她這麼説,邢星的父親邢鐵偉鼓勵女兒説:“我姑娘最棒了,加油。”邢鐵偉告訴記者,當他知道女兒來做這個愛心行動的時候,第一時間考慮的不是安全與否。因為他知道,現在捐獻造血幹細胞對捐者基本上沒有影響,他所有的感受就是女兒太棒了,他特別為女兒驕傲。“茫茫人海中,女兒能和對方配型成功,這就是緣分,能用造血幹細胞去救人,更是做了大好事。”
媽媽看著造血幹細胞出來眼睛濕潤了
此時,隨著病床旁的血細胞分離機微微震顫著運行起來,原本盤繞在機器上那些空空的、透明的膠管,漸漸地被鮮紅、溫熱的血液填滿,靜脈裏的血液將通過這台機器抽出,提取造血幹細胞後再輸回身體裏。
看著血液流動,劉艷麗激動地説:“星兒,別難過,看造血幹細胞出來了。”原來,自從最近兩天因為藥物反應帶來強烈的嘔吐後,身體有些虛弱的邢星開始擔心自己的造血幹細胞不能很好地分離出來,特別是12日早上,她更是緊張地哭起來。
記者了解到,志願者在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前幾天都會打動員劑,這是為了促進造血幹細胞通過動員劑釋放到外周血中。身體素質好的人,打了動員劑後的反應比其他人強烈,而當造血幹細胞從骨髓中強排的時候,不僅後背酸疼讓人難受不已,嚴重的還會頭疼、嘔吐。如今,邢星面對的就是打動員劑帶來的最強烈的反應。“別擔心,捐獻完這些反應都將馬上消失。”劉艷麗説。 據了解,隨著捐獻的人性化,也為了捐獻者的身體健康考慮,現在採用的都是外周血提取造血幹細胞法。“外周血中採集造血幹細胞是從捐獻者手臂靜脈處採集全血,通過血細胞分離機提取造血幹細胞,同時將其他血液成分回輸捐獻者體內。”劉艷麗説。人體造血幹細胞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捐獻造血幹細胞不會影響健康,半個月到1個月,捐獻者的身體可完全恢復健康。
十萬分之一的緣分也許就在一滴血中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是目前治療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血液腫瘤較為有效和理想的方法,已在臨床治療中得到不斷推廣應用。我國血液腫瘤發病率較高,而且越來越呈現年輕化趨勢,15歲以下的人群發病率約佔發病人數的50%以上,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很大的負擔和不幸。
目前,雖然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治療特發腫瘤的理想方法,但要尋找與病人組織相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不被排斥的造血幹細胞卻不容易,配型成功的概率為十萬分之一。 為了挽救白血病患者,中華骨髓庫吉林省分庫自2003年成立以來,經過不斷努力,造血幹細胞捐獻工作已經從不被社會理解和關注的新生事物,到現在成為匯聚社會愛心、具有社會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公益品牌。目前,吉林省分庫志願者越來越多,在這些志願者隊伍中,不僅有青春少年,也有花甲老人,他們中有教師、醫務工作者、公司職員、個體經營者等,大家都用實際行動書寫著自己無私與奉獻的人間大愛。
造血幹細胞捐獻等待更多的人加入
當日12時許,就在採集造血幹細胞的時候,接受捐獻的北京55歲男子所在醫院的醫生來到採集室,等待造血幹細胞收集完成後,第一時間乘飛機返回北京做移植。
在對方醫院醫生的介紹下,記者了解到,接受移植者因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簡稱:MDS)已經接受了6次化療,因為病情惡化,骨髓移植成為最後的希望。通過中華骨髓庫的配型,邢星成為最佳的造血幹細胞供者。一個星期前,該男子進入移植倉為移植做準備。當造血幹細胞第一時間送回北京後,這名患者將在晚上第一時間進行骨髓移植。 就在採訪的時候,我省第70例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者王宇飛為了給邢星加油鼓勁也來到醫院。王宇飛告訴記者,當結束造血幹細胞捐獻後,他休息幾天后就回到工作崗位。如今,他的身體一切正常,跟捐獻造血幹細胞前一樣,體重、身體狀態沒有什麼變化。“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支持捐獻造血幹細胞。”王宇飛説。
曾經的捐獻志願者如今成為一名工作人員
“我們這裡新來的一名工作人員就是曾經捐獻過造血幹細胞的志願者。”在劉艷麗的介紹下,中華骨髓庫吉林分庫負責造血幹細胞志願者保留項目的工作人員倪偉走進記者視野。
2010年9月,倪偉成為一名造血幹細胞志願者,2011年,他接到配型成功的電話。“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後,我會在閒暇的時候想想對方是否健康,他的身體怎麼樣。”倪偉説。 就在倪偉惦記對方的時候,2018年7月,一個尋找恩人的電話打到中華骨髓庫吉林分庫。“我們有規定,捐獻者和接受者必須兩年後才能聯繫。”劉艷麗説。記者了解到,考慮到接受者移植造血幹細胞後的排斥反應期等因素,所以把雙方聯繫的時間規定為兩年。這次,對方錯誤地把這個規定記為7年,造成現在才來尋找恩人。
隨後,在中華骨髓庫吉林分庫工作人員的見證下,倪偉與來自濟南,1984年出生的接受者見面。“見面那一刻真的挺激動,看著對方現在身體這麼好,成家後有了一個胖兒子,真的是替他高興。”説著,倪偉打開手機,在微信裏找到倆人的聊天記錄。“我們現在就像兄弟一樣,有事沒事都會聊天説話。”倪偉説。 記者了解到,正是因為有了這次與接受者的相聚,讓一直在南方工作的倪偉有了回到長春,到中華骨髓庫吉林分庫為捐獻造血幹細胞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想法。幸運的是,通過應聘後,倪偉成了這裡的一名工作人員,主要負責造血幹細胞志願者保留項目的工作。
“我的工作就是經常跟登記的造血幹細胞志願者聯繫,如果他們的電話號碼有任何變更,要在第一時間更改。”倪偉告訴記者,在很多高分配型成功者中,總能遇到因為對方曾經登記的電話號碼變更後,而捐獻者資料庫中登記的信息沒有及時更改而造成無法聯繫上的情況發生。如此一來,將造成接受者無法實現骨髓移植的情況。倪偉呼籲,所有入庫志願者的聯繫方式一旦發生改變,請及時致電吉林省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0431—88906961,修改您的聯繫方式,不要讓拯救生命的機會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