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航空+高鐵”無縫連接 綜合交通樞紐魅力盡顯——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樞紐一期北區工程建成運行走筆
寬敞明亮的換乘通道。
LED信息屏。
雙向自動人行步道。
下沉庭院。
功能更加齊全的衛生間。
新聞提示
這裡,展示了長春擁抱世界的新形象;這裡,彰顯出長春與時俱進的新活力。
這裡,就是剛剛投入使用的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樞紐一期北區工程。
對於一個城市而言,機場綜合交通樞紐是展示城市綜合形象、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當前,長春正處於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加快振興發展的關鍵時期,交通對於開放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凸顯,建設好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樞紐,對於加快長春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引領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長春現代立體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的關鍵節點、長春“航空門戶窗口”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7月12日,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樞紐一期北區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長春向加快建設現代立體綜合交通體系又邁出實質性的重要一步。
經過一年多的緊張建設,2018年10月28日,該工程聯絡通道與機場T2航站樓同步投入使用,舒適明亮的空間佈局,現代化的裝修風格,國際先進的自動化設備……讓人眼前一亮,長春,正向著國際一流機場的交通配套體系加速邁進。航空、高鐵的互通銜接,讓這裡成為“零換乘、無縫隙”的城市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待樞紐南區建成後,這裡將成為集民航、高鐵、公路客運、軌道交通、機場大巴、常規公交、社會車輛、計程車等多重交通換乘方式于一體的綜合換乘樞紐,真正實現不同運輸方式的有機銜接,屆時,地上的酒店及旅遊集散中心,地下的車庫、換乘通道、配套商業、換乘大廳,以及連接城鐵的空中廊道將完美結合,開啟這座城市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通道 提升長春龍嘉國際機場服務能級
“哇!這裡顏值真高”“真是國際化大都市的綜合交通樞紐”“跟以前的通道比,這裡簡直太高大上了”……從龍嘉高鐵站出來走進聯絡通道,旅客們的點讚聲不絕於耳。
眼前的場景讓人眼前一亮:通道的採光及通風天井採用的是玻璃幕墻,讓整個通道採光更好;地面鋪設的花崗岩,墻面採用象牙白鋁單板,頂棚採用灰色鋁錘片吊頂和象牙白鋁單板飾面,頂棚兩側採用LED暗層燈帶,通道不僅明亮而且不失暖意,整體效果又與高鐵列車內的設計交相呼應……置身通道內,抬頭仰望是蔚藍的天空,駐足休息便是下沉庭院,讓人在匆忙的旅途中身心愉悅、心情歡暢。
“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樞紐一期北區工程,建設內容包括改造現有龍嘉高鐵站與T1航站樓連接的1號通道,新建2、3、4號通道及設備用房,項目建築總面積為24491平方米。”中建八局東北公司龍嘉機場交通樞紐項目部負責人表示,該項目新建及改造通道總長度1165米,設置自動人行步道24部、自動扶梯3部、電梯(直)3部、採光通風天井30個、地面出入口20處,主要功能為龍嘉高鐵站及其未來東擴站臺、交通樞紐南區等與T2航站樓之間的聯絡通道,1號通道與機場二期地下停車庫之間的聯絡通道。
“我們這個工程是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的交通配套體系,結合機場規劃建設,將高鐵、機場進行互通銜接,方便旅客換乘,將機場打造成為‘零換乘、無縫隙’的城市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該負責人表示,待樞紐南區建成後,這裡將成為集民航、高鐵、公路客運、軌道交通、機場大巴、常規公交、社會車輛、計程車等多重交通換乘方式于一體的綜合換乘樞紐,真正實現不同運輸方式的有機銜接。屆時,地上的酒店及旅遊集散中心,地下的車庫、換乘通道、配套商業、換乘大廳,以及連接城鐵的空中廊道將完美結合,樞紐一期的建成運行為最終完成交通樞紐的功能和形象邁出跨越性一步。
舒適明亮的空間佈局,現代化的裝修風格,國際先進的自動化設備,不僅讓人眼前一亮,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意義。“該項目建成運行,將極大提升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的服務能級,展現長春城市建設與管理水準,促進航空運輸行業的發展與聚集程度,改善長春龍嘉國際機場、高鐵站旅客出行環境,提升市民出行品質,推動項目周邊配套設施建設,優化居民生活環境,促進經濟發展。”該負責人説。
新亮點 打造國際一流機場的交通配套體系
增設下沉庭院,給通道帶來寬敞明亮的感覺外,又增添了一道四季如春的風景線;多邊菱形玻璃幕墻折射出建築的線條美感,採光、通風天窗成為連接樞紐地下與地上部分視覺上一道美麗景致;雙向自動人行步道,為旅客帶來了出行的便利……在聯絡通道內,一系列“高顏值”的設施進一步提升了聯絡通道的功能。
——下沉庭院通透明亮
2號通道是交通樞紐的核心通道,承擔著連接T1航站樓、T2航站樓、高鐵站及地下車庫的主要任務,由於通道較長,為緩解旅客疲勞感,增設整條側向的下沉庭院,內部設置休息區,種植綠色植物,給通道帶來寬敞明亮的感覺外,又增添了一道四季如春的風景線。
——採光、通風天窗相得益彰
交通樞紐地上的室外工程包括人行道、車行道、停車場、廣場等設施,按照總體設計進行佈置。採光、通風天窗成為連接樞紐地下與地上部分視覺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多邊菱形玻璃幕墻折射出建築的線條美感,整體上與機場的總平面佈置相得益彰,交相呼應。在空中亦或是航站樓大橋上,俯視交通樞紐地上部分,佈局之美盡收眼底,建築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在通道內部每隔一段距離便是採光天窗,與外部的有效聯通有效消除地下空間給人的壓抑之感,讓人心情頓然舒暢。
——設置人行自動步道
考慮到交通樞紐的功能及旅客出行的便利,在1、2、3號通道內都設置了雙向自動人行步道,提升了整個項目的品質,完美體現了高品質的基礎設施,為旅客出行提供便捷,真正打造“零換乘、無縫隙”的城市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通道內設施高端完善
1、2、3、4號通道內配備了完善的通風、供暖、WIFI、LED等設施,為旅客及廣大群眾提供了便利。LED信息屏的設置,完美詮釋了項目的樞紐之意,在各個通道內都能及時有效地了解各個交通設置的信息,提供準確高效的交通指南,還可以兼具文化的傳播功能,跟隨時代步伐,了解時事動向。
挑戰一:
53個晝夜艱苦奮戰 成功完成管線排遷任務
“我們項目涉及多種能源及市政管線,需要排遷的管線長度9800米,與其他工程不同,在管線排遷時不能影響T1航站樓的正常運轉和使用,這就大大增加難度了。”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經過53個晝夜的不懈努力,在排遷過程中既保證了機場管線的正常使用,又按照節點時間完成排遷工作,為機場樞紐與T2航站樓同步投入使用奠定堅實基礎。
該項目位於長春龍嘉國際機場T1航站樓、新建T2航站樓及龍嘉城際站之間,地下管線錯綜複雜,經過認真排查、細緻梳理,共需排遷給水、消防、強電、雨水、污水、熱力、通信、燃氣等多種能源及市政管線,總長度為9800米。由於排遷的所有管線為正在使用的T1航站樓提供能源及生活保障,這就要求管線排遷時不能影響T1航站樓的正常運轉和使用,給施工增加了很大難度。
“T1航站樓承擔了長春龍嘉國際機場所有的旅客和貨物運輸任務,航班的主要時間集中在早6點至淩晨2點左右,為了保證機場的正常運行,我們有效的施工作業時間只能是淩晨2點到早6點。”該項目負責人説,時間緊、任務重,後半夜4個小時的施工時間對現場施工管理和作業人員的身體素質要求高,他們提前謀劃,多次召開管線排遷專題會議,討論管線排遷方案,確定排遷技術合理、方案可行,方才施工。同時,制定管線排遷應急預案,成立應急小組和管線排遷保護小組,做好排遷施工的保障和應急工作,最終成功完成管線排遷工作。
挑戰二:
“5+2”“白加黑”
確保工程品質和進度
“去年7月,我們項目正式開工建設,今年8月26日完工,總計410天,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我們克服了諸多困難,成功完成2449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土方開挖、深基坑支護、鋼筋混凝土結構、機電安裝、建築裝飾裝修等。”該項目負責人説。
該項目位於機場停車場並緊鄰機場地下停車庫及機場T2航站樓擴建工程,機場樞紐工程、機場T2航站樓及地下停車樓和機場停車場4處工程幾乎要求同步完成,但施工作業面範圍有限。
機場樞紐工程土方的開挖就會影響T2停車樓及地下車庫混凝土澆築,導致一方不能施工,或者嚴重影響施工進度;機場樞紐地上出入口的幕墻施工會影響停車場道路及景觀全面建設;機場樞紐3號通道北側基坑支護錨桿的施工,會影響停車樓的基坑內結構施工,兩者基坑側壁之間距離接近錨桿設計值,同時施工增加不安全因素……為此,該項目多次組織監理單位、施工單位並會同機場集團各相關部門研討施工導流方案及施工時序,施工過程中每天召開專題會,協調解決各參建方存在的問題,現場24小時施工,科學合理佈置現場各工序,本著建設效率最大化的原則,既保證樞紐工程按時完工,也避免影響機場T2航站樓及地下停車庫的建設。
為了保證工程順利完工,機場順利通航,該項目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冬季施工方案及施工措施,零下20攝氏度的溫度對於施工品質的保證及施工人員的心理和身體都是一個挑戰,但是建設者們一刻也沒鬆懈,項目管理人員被編製成4個冬季施工值班小組,24小時駐守施工現場。品質措施上,搭設全封閉暖棚,暖棚內部火爐加熱,用塑膠薄膜、防火布、防火棉被進行養護保溫;技術上,嚴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重點加強混凝土測溫管理,每車混凝土都進行出罐、入模溫度測量,對室外環境溫度每4小時測量一次,混凝土內設置溫度測量點,每2小時測量一次,有力地保證了工程進度。
挑戰三:
多措並舉破解難題
1號通道重獲新生
不少旅客曾選擇乘坐高鐵前往機場,但之前的通道年久失修,在建設者們的精心建設下,1號通道重獲新生。
“改造一個原有工程往往比新建一個工程還要難,1號通道的改造就是如此。”該項目負責人表示,1號通道是既有建築,已使用多年,無通風及採暖設施,而且局部裂縫較多,滲漏情況嚴重,長年滴水,已經嚴重影響其正常使用,加之1號通道凈高不夠,無法保證旅客的舒適性,燈光設施也不能滿足正常需求。
針對1號通道滲漏的情況,該項目專門成立了“地下通道防水滲漏治理”的QC小組,針對地下通道頂棚、側墻混凝土多處存在裂縫和滲漏的情況進行方案研討,確定主體結構進行環氧樹脂堵漏劑、內部增設排水板、對外部防水卷材進行重新鋪貼等多種防水治理方案。經過多次討論,最終確定了改造措施:首先進行主結構內的堵漏工程,然後內部增設排水板,防排結合、雙重保護,以保證後期的使用及運營。經過一個月的不懈努力,成功完成1號通道防水改造工作。該QC課題小組取得了2018年度全國市政工程建設先進治理管理小組稱號和吉林省市政工程協會QC活動小組一等獎。為了改善1號通道凈高不夠的先天不足,他們在有限的空間內增設機電管線,運用了BIM技術將管線合理排布,做到了極致的凈空高度,達到3.3米的凈空,讓改造後的通道舒適明亮。
“全力以赴交上 一份滿意答卷”
“凝心聚力,共鑄精品”,這是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東北公司龍嘉國際機場交通樞紐項目部的項目文化,在工程建設中,他們也是這樣做的。“我們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全力以赴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該項目負責人孫紅岩説。
“事必躬親”是該項目所有人對孫紅岩的評價。由於項目工期緊、任務重、建設意義重大,每天早上,孫紅岩總是第一個到達項目現場,穿上反光背心、戴上安全帽,對工地每一處作業面進行詳細檢查,然後在項目早會上進行細緻的工作安排;每天晚7點雷打不動召開項目生産協調會,解決第二天的生産問題;每天晚9點又會帶著手電,穿上反光背心、戴上安全帽,和項目全員巡查現場。
孫紅岩的帶班記錄本上詳細地記錄著每一處需要注意的問題:2號通道與機場停車樓處中埋式橡膠止水帶安裝不牢固需在下午兩點整改完成,責任人:邱忠會;3號通道地面出入口處有一處裸露土未覆蓋,需1小時內完成覆蓋,責任人:楊恒志……
由於工程主體結構施工跨越整個冬季,當時最低氣溫達零下28攝氏度,孫紅岩帶領全體員工堅守在作業面,指揮和檢查冬季施工品質、現場安全情況,夜間同值班人員一同檢查混凝土澆築及保溫覆蓋情況,確保了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品質。
嚴格執行合同,認真履行承諾,確保每個工程均按照合同和規範保質保量完成,把施工安全作為現場控制的核心之一,信守“品質重於泰山”,爭創優質工程……孫紅岩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個難題,確保項目保質保量建成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