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吉林消息(劉蘇):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總會遇到一些法律問題,如果在簽合同時沒有法律專業人士“把關”,往往會忽視一些小細節,最後可能引發合同糾紛或者財稅風險。
民商法領域法律專家、吉林邦安律師事務所律師汪海波。 劉蘇 攝影
隨著中國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逐漸深入,老百姓的法律意識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參與法律活動時,提起請律師,很多人會表示,律師離自己“有點遠”。因為信息不透明,很多人無從了解律師的特點、水準。遇到有些法律問題,一些人對請律師心存顧慮。
“如果是一些小的法律問題,上網查一下就行了,請律師諮詢,浪費時間和金錢,沒必要。如果事情真的很難解決,會根據實際情況斟酌一下,看看是不是需要請律師。”長春市民張天琦説道。
民商法領域法律專家、吉林邦安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汪海波説,法律問題常常是不定時且不定量的,目前在法律服務市場上,老百姓對陌生的法律服務提供者存在信任方面的擔心,而且法律服務的費用也很昂貴,即使有法律需求的人也花不起或是不願花太多的費用去尋求幫助,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服務門檻高,不能方便、快捷、低成本去解決人們遇到的法律問題。
汪海波説,由於律師服務屬地化的特點,導致律師能接到的案件數量不是很多,各類型的案件都會涉獵,無法只專研一個領域的案件,因此不能實現律師自身的專業化;目前律師群體沒有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全靠律師自身尋找培訓機會或者是律師事務所組織的業務學習,而且高端業務學習成本高,業務水準提升效果並不完美;另外,現在沒有給律師辦案配套服務的專業機構,使得律師辦案效率不高。
對於法律糾紛,汪海波講述了一個真實案例:某木業公司(甲方)與某消防工程公司(乙方)簽訂委託合同,甲方委託乙方為甲方進行廠區內消防工程設計和安裝;由於合同條款約定不明,乙方在工程結束後不能提供給甲方認可的檢測報告,甲方因此拒絕支付工程尾款;雙方進入訴訟程式,歷時4年,經過一審、二審、再一審、二審,目前正在執行階段,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
汪海波説,這個案例給甲乙雙方都告成了極大的困擾;如果每個企業在有起草合同時,通過律師的專業化指點,在一些可能會有爭議的條款上事先做好明確約定,或者由律師對合同的條款進行逐一審核,將會很大程度預防糾紛的發生。
汪海波表示,自己利用互聯網打造一個在線專業法律服務平臺——法箭,只要老百姓進入這個平臺就可省時省力、方便放心地享受法律服務,老百姓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隨時隨地將遇到的法律問題提出來,由律師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解答,不會花高昂的費用,還能更便捷地享受專業的法律服務。
汪海波説,隨著知識付費越來越被大眾接受,“法律+互聯網”模式將會受到大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