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台五官屯貢米栽培系統,是以高寒地區種植貢米為特色的稻作文化系統。 (圖片由九台區委宣傳部提供)
長春日報3月22日訊:2018年11月23日至2019年2月28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主題展在中國農業博物館舉行,九台五官屯貢米栽培系統成為長春市唯一入選的農業文化遺産。展覽中,獨具魅力的九台五官屯貢米栽培系統展示受到廣泛關注。
作為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九台五官屯貢米栽培系統具有怎樣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當地又是如何進行保護和傳承的?近日,記者來到九台區,探訪九台五官屯貢米栽培系統背後的“秘密”。
五官屯貢米內涵豐富
九台五官屯貢米栽培系統,是以高寒地區種植貢米為特色的稻作文化系統。該栽培系統現由九台區其塔木鎮劉家滿族村羅關家族傳承。五官屯已有300多年的水稻栽培歷史,清康熙四十五年(西元1706年)設立五官屯,專為皇家提供貢米。五官屯的粳稻是自古傳承下來特有的稻米品係,其米重如沙、亮如玉、湯如乳、溢濃香。
“春賞漫山年息花香雪似海,夏看皇糧古稻綠滿五官屯,秋品貢米魚蟹香甜爽口,冬嘗冰湖魚鷹獵霧凇美。”如今,由貢米栽培系統衍生出的漁獵、鷹獵、薩滿、稻作、貢米、祭祀、祈福等為主題的民俗文化,已經成為傳承和保護五官屯貢米栽培傳統的重要載體。
建立健全傳承發展機制
“五官屯貢米栽培系統被列為國家第四批農業遺産名錄後,我們對此高度重視,出臺相關政策,採取有力措施,做好保護工作。”其塔木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鎮出臺了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管理辦法,成立了以其塔木鎮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五官屯皇糧貢米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協調五官屯皇糧貢米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工作。
在五官屯皇糧貢米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工作中,其塔木鎮貫徹“活態性保護、適應性管理、可持續利用”的方針,促進五官屯皇糧貢米産業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在五官屯皇糧貢米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區內,鼓勵以傳統耕作方式保持土壤肥力,禁止任何破壞傳統景觀風貌、污染環境等行為,禁止擅自從事採石、採砂、取土等改變地形地貌的活動,並加強對傳統技藝、節慶、歌舞、民俗等與五官屯皇糧貢米農耕活動密切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搶救保護工作,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發展機制。
讓農業文化遺産“活”起來
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同時,其塔木鎮努力讓五官屯貢米栽培系統這一農業遺産“活”起來。“我們不斷創新稻米栽培方式方法,並加強宣傳推廣,讓五官屯貢米栽培系統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其塔木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作為新時代的新型農民,羅關家族第十四世傳人關長寶經過長期實踐,在繼承古法的基礎上,探索出了結合土法制料、炒制、發酵等複雜工藝的“五官屯育秧苗秘法”。經此“秘法”培育的秧苗免疫力強、不易得病,籽粒飽滿、醇香,極大地提升了五官屯貢米的品質。目前該技術已在五官屯大面積推廣,五官屯貢米也被國家品質監督檢驗總局確定為地理標誌性保護産品,暢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深受廣大消費者好評。 (撰稿 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