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林豐菌業,採取“公司+基地+實體店+互聯網”的發展模式,擁有全國桑黃面積最大的種植基地。
返鄉創業綜合服務功能區服務人員熱情服務。
白山·返鄉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工作人員在和創業公司負責人研究産品銷售。
撫松長松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由返鄉大學生創建,通過互聯網銷售山珍食品,帶動當地特産業發展。
吉林日報6月12日訊(記者 王春寶 洪銘潞 實習生 關平康):“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全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創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
白山市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適應經濟新常態、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緊緊圍繞突出營造環境、突出釋放活力、突出政策協同、突出開放合作的總體思路,全市上下齊心協力,紮實推進“雙創”工作,創新創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各類群體創新創業活力有效激發,新登記企業發展品質明顯提升,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推動白山經濟向高品質發展邁進。
“雙創”,猶如盛夏一縷清涼之風激起白山新一輪的發展浪潮。
6月10日,白山市多部門聯動,以“匯聚雙創活力,澎湃發展動力”為主題的“雙創”活動周正式拉開帷幕——
白山市工信局開展“創新創業成果展示”活動,為創業者現場解答創業政策;
白山市人社局、白山市就業局舉辦“雙創成果展示”活動,集中展現科技型企業創新成果;
共青團白山市委舉辦了“青年創業沙龍”活動,讓優秀的青年創業者面對面的分享創業心路;
……
豐富多彩的“雙創”活動,印證著白山市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以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動力和勃勃生機。如今,白山市政策支撐體系進一步完善,雙創環境進一步優化,雙創平臺形成規模,創新創業已蔚然成風。
清障搭臺
培育“雙創”沃土
培育“雙創”沃土,優化政策環境,為“雙創”清障搭臺,白山市不遺餘力。
走進渾江區板石街道潤澤園食用藥用菌類種植專業合作社,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大棚。大棚中,黃燦燦的榆黃蘑,長勢旺盛,幾名工人正在忙著採摘、分級……
合作社理事長周學峰談及創業往事,不禁感慨:“不要看現在我們合作社做得紅紅火火,剛開始發展食用菌種植時,我們也賠了不少錢,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總是要有付出的。”為了聘請專業的技術人員,周學峰以入股的形式把人才留在了當地,一起參與到基地的建設中。
冬去春來,在渾江區政府、板石街道的大力扶持下,合作社以長白山食用藥用菌開發、生産、銷售為主,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研發和生産經營隊伍,並建有菌種繁育、生産示範及食用菌培訓基地,帶動農戶237戶,種植面積680畝,戶均增收2.5萬元左右,成功建立起“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合作社的發展壯大,見證的是“放管服”的深化改革,支持基層創業就業、健全人才評價激勵制度、完善知識産權服務體系、促進産業高品質轉型發展、全面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積極利用外資推動“雙創”發展等方面,出臺了具體支持措施,實實在在地助推“雙創”紮實開展。
政策是先導,白山市相繼出臺了《推行“多證合一”改革的實施意見》《白山市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工作方案》《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關於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白山市技能型人才需求情況調研方案》《推進完善産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産權工作方案》《關於開展品質提升行動的實施意見》近20份政策性文件,為“雙創”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
“放管服”不是一句空話,是實實在在的發展動力。白山在改革上下大功夫,積極服務企業,進一步壓縮企業進入市場前後的各類涉企證照事項,減少企業創新創業的制約和束縛;提高公共服務品質和效率,持續提升企業開辦便利度,大幅簡化企業從設立到具備一般性經營條件所必需辦理的環節,壓縮辦理時間;凡提交材料齊全、符合法定要求的,營業執照辦理不超過2個工作日,公章刻製不超過0.5個工作日,發票申領不超過0.5個工作日;全市各部門對梳理出來的群眾和企業辦事事項,精簡內部運行環節,優化辦事程式,減少材料數量,縮短辦理時限,企業辦事容易了,發展自然也更加順暢。
在金融服務方面,市、縣領導建立聯繫民營企業制度,啟動新一輪“百名縣處級幹部幫扶百戶民營企業”活動,爭取省民營經濟改革示範項目專項資金4500萬元;吉林銀行白山分行“接續貸”業務,解決了小微企業預期貸款期限與實際現金流不匹配難題。31戶民營企業進入新三板、主板上市培育期。切實發揮“助保金池”作用,累計向16戶中小企業發放貸款4580萬元。甄選93戶企業加入優秀企業儲備數據庫,向省金融辦推薦了40戶優秀企業納入省級擬上市(掛牌)企業後備資源庫,有力地充實上市企業後備資源。
溫床孵化
拎包入住“創”天地
時值盛夏,與天氣同樣“火熱”的是“雙創”熱潮的“火爆”:眾創空間、創客咖啡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孵化園、電商平臺等應運而生,懷揣創業夢想的青年遍佈白山城鄉……
走進白山市就業服務局辦公樓內的返鄉創業孵化示範基地,讓人眼前一亮,這裡寬敞、時尚,每一個功能區的設計都獨具匠心。
“我們基地是全省唯一的市級返鄉創業孵化示範平臺,總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主要分為返鄉創業綜合服務功能區(市區一體)、返鄉創業維權(仲裁)援助功能區、返鄉創業項目孵化及産品展示功能區、返鄉創業黨建文娛及電商孵化功能區、返鄉創業孵化運營管理功能區、返鄉創業綜合會議中心六大區域。”白山市就業服務局局長于瑞武介紹。
白山·返鄉創業孵化示範基地重點為返鄉下鄉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復轉軍人等各類城鄉勞動者自主創業搭建政策集聚、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低成本、高品質、智慧化的創業孵化服務。目前,經過“層層選拔、優中選優”10戶企業入駐經營,將為推動全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在示範基地裏,創業者都是背個電腦,直接‘拎包入住’,借著這兒的人力物力,把事業幹得風生水起。”于瑞武説,我們不僅為創業者提供場所,還免費代辦勞動備案以及提供工商、稅務等所有手續的一站式服務。
吉林省聖火星創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入駐該基地的一家創業公司,主要業務是採用“互聯網+”的模式,打造全市吃、喝、住、行一條龍服務,以實現本土實時娛樂。
從返鄉創業到搶抓“互聯網+”經濟機遇,吉林省聖火星創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畢雲程身上就打上了深深的“雙創”烙印,成為白山市眾多返鄉創業者中的一員。
“家鄉有這麼好的創業政策,為我提供了一個穩定、舒心的創業環境,讓我可以毫無顧慮地開拓公司業務,我對公司未來的發展信心十足。”畢雲程説,選擇回到家鄉創業,不僅能夠為實現自身價值找到平臺,更可以帶動家鄉發展。
白山·返鄉創業基地的建設是農民創業就業的平臺,通過對返鄉創業農民工的合理引導,返鄉創業基地對創業就業的助推作用已經日趨顯現。截至2018年末,白山市建設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基地32個。其中:省級8個、市級8個、縣級16個,基地面積3300萬平方米,創業戶數2154戶,直接帶動就業創業7939人;積極開展勞務經紀人試點、推廣農村就業制度綜合改革試點,白山市共培育勞務經紀人129名,帶動656人實現異地就業。
築得金巢引鳳來。在升級人才政策體系方面,積極開展創新人才推進計劃暨國家“萬人計劃”推薦選拔、科技創新驅動政策培訓、知識産權遠程教育平臺培訓班、白山市知識産權能力提升培訓等活動;全面開展市優秀人才團隊評審工作,制定了《白山市優秀人才團隊申報書》《白山市優秀人才團隊評價體系》《白山市優秀人才團隊評審工作紀律》《白山市優秀人才團隊評審標準》《白山市優秀人才團隊評選獎勵辦法及實施細則》等。
孵化器作為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標準化手段,多年來,白山市在打造高端孵化器集群上不遺餘力。截至2018年末,已有白山市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白山市鑫德創業孵化基地投入運營,在營造創新環境、培育創新主體、搭建創新平臺、傳播創新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
“創響”白山
開拓融合發展“主戰場”
在吉林法德龍硅藻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研發的硅藻産品“硅藻礦物貓砂”正通過互聯網發往全國各地,總經理刁廣祥驕傲地向記者介紹:“硅藻礦物貓砂比市面上普通的貓砂具有除味強,結團好,不粘底,無塵,結團物廁所可衝,抗菌抑菌不滋生腐敗和蟲子的強大優勢,一經上市,就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一説起自己的硅藻土産品,62歲的刁廣祥總是特別興奮,侃侃而談。他常挂在嘴邊上的一句話就是,長白山的硅藻土是“國寶級”資源,堅決不能按“噸”銷售,要通過創新增加技術含量,以“克”論價。
經過多年的創新研發,“白土”變“白金”的夢想正在“法德龍”逐步變為現實。如今,日化、建材、吸附過濾、不織布、汽車輕量化五大産業體系構成了刁廣祥的硅藻土“王國”。
未來,刁廣祥有更大的目標,將硅藻土應用在醫療行業。
“我們現在正在申請專利,用硅藻土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經過實驗研究,我們發現硅藻土可以為胃腸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從而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生存,這對未來硅藻土應用在醫療行業,是一次重大突破。”刁廣祥介紹,目前該專利已經進入到國際檢索階段。
隨著政策支撐體系的優化、金融扶持的完善和簡政放權等政府改革的助力下,“創新”無疑已經成為白山松水發展的新引擎。
開展專題調研活動,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供舉措。白山市科技局組織調研隊,分組深入六個縣(市)區,對近30家企業進行調研,重點了解企業的人才基本情況和需求、科技研發、産學研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産權運用和保護等基本情況;到湖州市開展民營經濟及科技創新專題調研,重點對湖州市人才引進和發展的先進經驗進行了深入交流,達到了解企業基本情況和全市基層科技需求、學習交流先進地區科技創新發展的先進經驗,在建立合作機制、實現信息共享、加快園區合作、實施項目合作、拓展合作空間、助推高校合作等方面,與湖州市簽訂科技創新對口合作協議。
産學研協同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全市共建立了10個院士工作站。其中,吉林省生態環境材料院士工作站實施成果轉化項目3項,制定吉林省地方標準1部,申報專利19項,其中獲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爭取國家和省科技資金3000余萬元,拉動了企業投資20多億元。在提高了硅藻土資源的利用率的同時,提升了産品的附加值,培養了地方科技人員30余人,為科學開發硅藻土資源提供了技術保障。白山經濟開發區健康服務業院士工作站共派15名醫護人員及企業家到北京參加培訓,在臨江市利生源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産品技術開發中心與院士團隊開展了4個健康食品的研發,三個産品實現了産業化生産,完成了企業標準的制定,大豆人參復方健康食品的研發進展順利。
漫步白山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戰場”,花紅柳綠,一片生機。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雙創”必將助力白山綠色轉型全面振興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攝影:記者 李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