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吉林網6月24日訊(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曹逸群):在吉林全省法院開展“夏日閃電”專項行動期間,長春市寬城區法院執行接待室上演了一幕感人的場景,三位來自不同執行案件的申請執行人一起向面前的執行法官鞠躬,表達他們對法官的敬意和法院執行攻堅工作的感謝。
原來,這是寬城區法院執行法官王子明正在組織進行的一場特殊的捐款儀式,由一位因該院執行受益的申請執行人孫某自願發起的愛心募捐,向另外兩起執行案件申請執行人每人捐助1萬元的現場。
據了解,通過法官組織社會救助讓困難當事人渡過難關,這是寬城區法院在執行工作中的大膽嘗試。由法院組織的社會救助,這在吉林省尚屬首次。
因法院執行攻堅找回300萬財産 他想表達感謝
此次愛心募捐的當事人孫某係該院一起借款合同糾紛的申請執行人。多年前,孫某在與某公司訴訟案件中,寬城區法院依法保護了其380萬元本金及部分利息,但案件進入執行程式後,經調查被執行人名下無任何財産可供執行,且在該院訴訟前被執行人就已涉及千萬鉅額債務,案件執行進入僵局。
寬城區法院的執行法官始終沒有放棄對該案的執行,多次前往被執行人處進行財産搜查,並反復對被執行人財産進行網絡查控,不放過一絲線索。最終發現被執行人名下有多個外幣賬戶,但是資産額度均為零。這種情況下,辦案法官依然沒有放棄,前往開戶行對賬戶進行凍結,希望案件出現轉機。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一筆36.6萬美元、4.4萬歐元的鉅額匯款轉入該賬戶,由於該院及時凍結、扣劃,使得一起原本可能成為執行呆死案的案件起死回生,得以順利執結。
收到執行款後,孫某欣喜萬分,萬萬沒想到,以為已經打水漂的錢連本帶利地回來了。為此,孫某多次來到寬城區法院向法院和執行法官表達感激和謝意,孫某表示,一定要為法官、為法院、為社會做點實事表示感謝。就這樣,在法官的幫助下,孫某決定對該院執行案件中生活十分困難的兩名申請人進行私人救助。
車禍後家破人亡肇事司機失聯 她遇到了難關
此次受救助的對象之一蘆某,係寬城區法院一起交通肇事案件的申請執行人。蘆某及丈夫劉某均為外地人,婚後來到長春開了家麵條店。2016年9月22日,劉某外出送麵條遭遇車禍,頭部受重傷,被送到醫院搶救。肇事司機把人送到醫院後拿了兩萬元錢就走了。為了救丈夫,蘆某傾其所有,但醫療費依然差很多,只能把病中的丈夫帶回老家。
隨後,蘆某向寬城區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判決肇事司機吳某賠償103.76萬元。但判決後,肇事司機始終不履行法律義務,執行階段,該院依法凍結扣劃肇事司機銀行存款52000元並將其拘留15日,但距離判決的賠償款仍有很大差距。2018年,蘆某的丈夫、公公、婆婆先後過世,只剩下蘆某一個人自己帶著孩子艱難度日。
法院組織一次社會救助滿足三位當事人的心願
受救助的另一位執行申請人和蘆某一樣,自己生活嚴重困難,而被執行人賬戶沒有財産或者沒有執行能力,暫時通過法院執行的渠道,他們的權利無法得到及時實現。而如果通過法院、政府的共同出資開展的司法救助,他們的訴求金額很大,司法救助也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
因此,經過寬城區法院研究決定,利用這次捐助,在全省率先摸索法院組織的社會救助。因為孫某有表達感謝的願望,通過法官組織,把他的愛心轉化為善款,可以幫助其他兩位困難當事人渡過難關。
通過簡短的儀式,三位執行案件的當事人完成了本次社會救助,孫某準備了2萬元善款,向蘆某和另一名申請人每人捐助1萬元。三位當事人的心願都達成了,也就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三人一同向法官鞠躬致謝。
社會救助拓展司法救助新渠道
“對於困難當事人,我國有司法救助制度,司法救助是對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權,無法通過訴訟獲得有效賠償的當事人,採取的輔助性救濟措施,但這種救助存在數額小、審批嚴格的特點。對於像蘆某這樣的受害人,司法救助暫時無法幫助其渡過難關。”王子明法官繼續介紹:“當事人得到救助之後,並不影響案件本身的執行。”
自2019年初,寬城區法院執行局與立案庭負責信訪的同志就對拓展社會救助渠道,及時救助困難群眾事宜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多次與愛心企業、社會公益組織進行社會救助資金管理方式、社會救助方式、社會救助標準、具體實施方案等具體問題的探討。
此次,長春市寬城區法院將在執行案件的當事人之間開展的社會救助,作為拓展司法救助渠道的首創做法和積極嘗試,在省內也是首例。今後,該院將不斷探索,大膽嘗試,努力構建司法救助工作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