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6月25日訊(劉釗 記者 崔維利 劉艷):“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來,公主嶺市秉持綠色發展理念,舉全市之力打響藍天、碧水、街凈“三大保衛戰”,捷報頻傳。
藍天保衛戰——
淘汰小鍋爐,“疏堵”治“焚燒”
仰望一片藍天,呼吸清新空氣,是百姓最基本的需求。為了這個“最基本”,公主嶺市首先向大氣污染宣戰。制定並實施了《公主嶺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計劃》,聯防聯控,有效改善了空氣品質,為城市攬獲一片“蔚藍”。
2018年,公主嶺全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335天,比上年同比增加15天,超額完成省年度目標值282天指標任務;PM2.5均值30.04微克/立方米,較上年下降6.83微克,完成省年度目標任務。
“優良”的背後,是公主嶺市方方面面的治污努力——
燃煤是造成大氣污染的“元兇”之一。為減少燃煤污染,公主嶺市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落實責任,合理幫扶企業,對市區內燃煤鍋爐進行集中綜合整治,加快淘汰進度。
目前,全市建成區117台燃煤小鍋爐已淘汰113台,還有4台正在並網或改清潔能源,今年即可“清零”;完成18台20蒸噸及以上非電燃煤鍋爐除塵脫硫升級改造;建設熱電聯産項目,將實現市區集中供熱全覆蓋;加快推進清潔能源利用,完成高金食品有限公司等工業企業鍋爐改造;完成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推動實施煤改電項目,去年電能供暖面積達67萬平方米,生物質燃料供暖面積達49萬平方米。
“去年冬天的藍天明顯多了,早晨遛彎也聞不到嗆鼻的濃煙味了。空氣好了,供暖也好了,出門也不用戴口罩了。”市民對集中供暖稱讚不已。
作為“中國玉米之鄉”,公主嶺市每年産生秸稈約360萬噸。龐大的體量,讓“秸稈禁燒”成為一大難點。“難點”就是工作重點!公主嶺市兩手抓、兩手硬,“疏堵結合”治“焚燒”。
“疏”,讓秸稈變廢為寶。圍繞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的“五化”要求,加大秸稈綜合利用力度,秸稈綜合利用量為252.94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70.3%。
“堵”,實行“一票否決”。制定併發布《秸稈禁燒工作方案》《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方案》;以鄉鎮政府(涉農街道)為單位,成立秸稈禁燒工作現場執法巡查小組,具體負責轄區內的秸稈禁燒工作;市政府與各鄉鎮政府簽訂責任書,明確聯保責任,嚴格執行“一票否決”;各鄉鎮政府也與各村簽訂了責任書,將責任落實到村、屯乃至村民。層層落實責任後,一旦發現秸稈焚燒,便按照相關規定,予以罰款及行政拘留的處罰。
源頭治理廢氣、油煙、粉塵污染。截至目前,已淘汰黃標車5055台;完成80家加油站油氣回收;城區14條主要街道清掃率達到95%;對中心城區可機洗水洗道路進行了拉網式清掃、水洗;全市1029家大中型餐飲企業,全部安裝了油煙凈化設備。
為確保道路無揚塵,公主嶺市對施工工地全部實行圍擋封閉管理。主要路段圍擋均高於2.5米,一般路段圍擋均高於1.8米。施工現場出入口道路,實施混凝土硬化,並配置車輛沖洗設備,沿主路設置噴淋設施;施工現場道路、加工區,實施混凝土硬化,場地內裸露的地面和堆放的砂石、土方,均採取了覆蓋、固化或綠化等措施。
碧水保衛戰——
“以督促改”“源頭斷污”
公主嶺市地處東遼河上游,流域面積3046平方公里,是國控河流重點區段,東遼河城子上斷面被納入國家考核範圍。
毋庸諱言,一個時期以來,水質污染嚴重困擾著東遼河。2016到2018年的3年間,斷面的水體一直是劣五類水質,有時甚至更低。治理成為當務之急!
公主嶺市分“兩步走”——
第一步,以環保督查“反饋問題整改”為抓手,以督促改,以改促優。
對接中央環保督查。目前,中央環保督察反饋的24項整改任務,已完成13項,其餘11項正在按照序時進度推進;中央環保督察轉辦信訪案件225件,已辦結215件,其餘10件正在辦理中;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轉辦信訪案件232件,立行立改辦結184件,其餘48件有10件已辦結銷號,38件正在辦理中。
對接省級環保督查。環保督察整改任務38項,已完成22項,其餘16項正在按照序時進度推進;省級督察轉辦信訪案件352件,辦結344件,正在辦理8件;省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督察交辦33項,整改完成21項,其餘12項正在整改推進中。
第二步,大手筆“源頭斷污”——
近年來,公主嶺以重大環保項目為抓手,投入近30億元,實施污水處理、內河治理、截流幹管建設等重大環保項目。
如今,市污水處理廠、公主嶺經開區污水處理廠已實現一級A排放,大嶺污水處理設施投入使用,嶺東工業集中區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市區污水處理廠擴能項目主體完工,將分別於今年8月底和10月底穩定實現一級A排放標準;懷德等5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啟動建設,9月底前將全部投入使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
聚焦冬春季水環境突出問題,全力破解頑疾。
執行特別排放限值。對8家重點涉水企業,下達《公主嶺市環境保護局關於“今冬明春”期間遼河流域涉水企業水污染物執行特別排放限值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單位在全面執行本行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基礎上,COD、氨氮、總磷等污染物指標執行特別排放限值。
實施“駐廠式”環境監管。對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工業集聚區污水處理廠,實施“駐廠式”監管,全程參與管理,全程監督運行,現場監管與在線監測相比對,確保公主嶺市污水處理廠和經開區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
推動溢流和直排污水應急處理工程建設。投資260萬元,在公主嶺河、興隆河建設29條活性炭阻隔帶,有效削減入河污染物;投資1340萬元,建設市污水處理廠溢流污水應急處理設施,已通水運行;投資1360萬元,建設興隆河直排污水應急處理設施,已完成試水。
實施清潔創城行動。在冬季清雪過程中,禁止使用融雪劑,採取機械和人工清雪。市城管局投入300多萬元,新購置2台拋雪機和7台滾刷機,用於冬季清雪。
開展清河行動和生態修復工程。累計出動350人次、投入1054萬元,開展清河行動,對遼河、松花江兩大水系53條河流進行了拉網式排查整治;完成公主嶺河、興隆河、六零河、卡倫河等4條河流清淤工作,並投資2440萬元購進公主嶺河、興隆河2個高效蓄凝一體化處理設備。
此外,對遼河流域18處非法採砂點全部取締;完成六零河、朝陽坡河、興隆河支流3個人工濕地建設項目;完成禁養區養殖場和養殖戶48家關閉或搬遷;關閉“十小”散亂污企業10家。
經過一系列“源頭斷污”治理,流經公主嶺的東遼河水質日趨改善,城子上斷面水體達到了三類,“超額”達到國家考核標準。
街凈保衛戰——
市場化運作,長效型管理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古往今來生活中的“第一行為”,也是城鄉建設的基礎工程。為了讓百姓的生活環境更加潔凈,公主嶺市創新思維治理城鄉垃圾,以市場化運作、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破解多年積弊,讓“存量垃圾”清倉見底,讓“增量垃圾”即到即收。省政府在“專項督查通知單”中,高度評價公主嶺經驗,要求各市(州)、縣(市、區)學習、借鑒、推廣。
“公主嶺真的做到了嗎?”長春市雙陽區環衛局副局長高玉玲心存疑惑。幾年前,高玉玲曾到公主嶺出差,給她留下的印象就是個臟,聽説還被省愛衛會亮了兩次紅牌。去年,高玉玲再次來到公主嶺。“我開車先在外環繞了一圈,然後又遛了好幾條街巷,還別説,真是乾淨,顛覆了之前的印象。”高玉玲很是服氣。
改變從合作開始。去年6月,公主嶺與北京環境有限公司簽訂環衛一體化PPP項目合作協議,成立了公主嶺市京環環境服務有限公司,城鄉垃圾全部外包給該公司處理。
規範化管理始於制度。記者見到了京環公司的“作業標準”,那叫一個細——路面“九無七凈”,棄管小區“四凈六無”;感觀量化要求,一級道路“見本色”,二級道路也是“見本色”,三級道路“基本見本色”;道路廢棄物停留時間,一級道路≤5分鐘,二級道路≤10分鐘,三四級道路≤20分鐘。還有,機械清掃時,溫度高於5C以上進行“濕掃”,即噴霧清掃,做到不揚塵;溫度低於5C進行“幹掃”,防止路面結冰等。
管中窺豹,公主嶺市區環境如何變化由此可知。
改觀的不僅是城區,還有全市404個行政村。近日,記者走進公主嶺市南崴子街道房身崗村,只見筆直的村道乾乾淨淨,家家戶戶門前的溝渠十分整潔,不見一絲垃圾。
這還是傳統的農村嗎?耳邊傳來音樂聲,那是三五成群的村民在健身廣場怡然自樂。
“這是服務外包的效果。”公主嶺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孟凡強介紹説,今年4月,公主嶺市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每年投入5400萬元,委託京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對全市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清運。“市統籌、鄉管理、局協調、村收集、公司轉運”的模式,讓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形成了長效機制,實現了常態保潔。
城鄉垃圾有了“管家”,那收上來的垃圾去了哪?
要給垃圾找到良性“出口”!兩年前,公主嶺市引進了投資約4億元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生活垃圾與電力能源劃上了等號。
走進該項目廠區,看不見散亂堆放的垃圾,也聽不到機器運轉的聲音,潔凈的外觀讓人無法産生聯想。
公主嶺德聯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經理王紅軍説:“我們已經運營了半年多,焚燒發電的整個過程都是高度機械化。垃圾卸入垃圾倉後,一個巨大的機械手將垃圾抓到固定位置進行發酵,然後進入爐膛,進而轉化成電能。”
據悉,該項目共分兩期建設,已經投運的一期焚燒生産線,日處理生活垃圾400噸,年可達到15萬噸。擴建的二期焚燒生産線,除每日處理400噸生活垃圾外,還將增加一條煙氣凈化系統。
“保衛戰”有保障——
鐵腕執法,強力監管
“三大戰役”打贏有保障,那就是公主嶺市委、市政府的鐵腕執法、強力監管。
去年4月19日,公主嶺市環境監察大隊到某屠宰公司現場檢查,發現了問題:該公司污染防治設施未經環保部門“三同時”驗收,便擅自投入生産,且違法違規排放污染物。環境監察大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對該公司罰款60萬元,並給予公司負責人及污水處理設施責任人“移送公安機關行政拘留”處理,並責令企業停産整頓。
這樣的嚴懲重罰不在少數。為落實《環境保護法》及其配套辦法,公主嶺市環境監察大隊不斷加大環境執法力度,依法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其中適用《環境保護法》及其配套辦法案件10件、停産整治1件、限産3件,移送行政拘留5件,查封扣押1件,罰款金額共約410萬元。
規範執法行為,加大監察監測力度。他們以問責考核為抓手,推進東遼河流域等重點項目治理;清理整頓“散亂污”企業,嚴厲打擊違法傾倒、私設入河排污口等行為。
建立生態環境監督員隊伍,實施網格化監管。在劃定環保監管網格的基礎上,將生態環境監管力量向鄉鎮(街道)、村(社區)延伸,健全完善基層生態環境監督員隊伍。選擇具有一定環保業務能力、協調溝通能力,事業心和責任心強的村(社區)黨組織成員或黨員,擔任生態環境監督員。每個村(社區)設立1至2名生態環境監督員,設立環保所長及生態環境監督員共計724人,實現全市生態環境監管全覆蓋。
用好信訪“利器”。把信訪作為環境監察的重中之重,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切實解決突出問題。去年,他們接待信訪案件143件,辦結案件143件。效率之高,得益於接訪模式的全面開通。群眾對環境的來信來訪,做到了第一時間轉辦、第一時間核實、第一時間辦理、第一時間反饋。
此外,公主嶺還注重發揮“雙隨機、一公開”的威力,細化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使環境監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留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