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7月11日訊(記者 畢瑋琳 張偉國 張磊 實習生 馬春雪):7月4日,“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中央網絡媒體走進吉林活動啟動儀式在通榆縣烏蘭花鎮陸家村舉行。致力講好吉林脫貧故事,全方位、立體式、多層次宣傳脫貧攻堅的“吉林經驗”,7月3日至9日,中央和省級近20家新媒體記者組成的採訪團圍繞易地扶貧搬遷、産業扶貧、就業扶貧、社會扶貧及“志智雙扶”等內容,在吉林省通榆縣、鎮賚縣,汪清縣、圖們市、安圖縣等地進行了集中採訪。
“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中央網絡媒體走進吉林活動由中央網信辦傳播局、吉林省委網信辦、吉林省扶貧辦共同主辦,中國吉林網承辦,人民網、中國網、吉林日報等眾多媒體記者積極參與。3日至5日,採訪團赴白城市通榆縣和鎮賚縣進行了集中採訪。
採訪團來到通榆縣烏蘭花鎮陸家村。這裡的村民借助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集中安置,就地實現了城鎮化。同時,他們以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為引擎,以土地規模化經營改革試點和易地扶貧搬遷試點為支撐,發揮改革政策舉措疊加效應,推動全村重構發展格局,激活脫貧動力,探索出了從落後貧困村走向整村脫貧的“陸家模式”。
在烏蘭花鎮烏蘭花村,採訪團了解到當地發揮庭院面積大、易灌溉的優勢,積極鼓勵農戶和貧困戶發展辣椒、馬鈴薯、香瓜和葡萄等庭院經濟,促進貧困戶增收致富,將“小庭院”做成脫貧致富的“大文章”。
在通榆縣雙崗鎮,採訪團通過採訪包保幹部、貧困戶家庭代表了解到,全縣通過開展縣委書記和縣長“吃百家飯”、包保幹部“吃萬家飯”等活動,與百姓拉家常、交朋友,密切幹群關係,聽取百姓的真實反映,準確掌握並解決了“兩不愁三保障”中存在的問題。
採訪團來到鎮賚縣鎮賚鎮架其村。當地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目標,依託涉農整合資金,建設高標準溫室大棚,採用無土栽培技術生産果蔬,脫貧攻堅成效顯著。此項目産權為集體所有,合作社負責承包經營,以承包費分紅的形式增加農民收入。
在鎮賚縣特色養殖産業扶貧基地,採訪團了解到當地採取“政府+企業+貧困戶”的模式,建立特色養殖産業扶貧基地,主要以高價值的畜禽和養牛為主,由政府投入整合資金用於建設基礎設施,企業按照政府投入金額的6%、8%、10%的比例逐年繳納利潤分成,帶動全縣59個非貧困村的1.3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目前,鎮賚縣已脫貧摘帽。
中國台灣網記者尹賽楠説,鎮賚縣特色養殖産業扶貧基地的一位27歲的小哥父親去世較早,母親也身患重病,當地政府優先將他招進基地,他由以前每月2000元的收入提高到現在的每月3400元。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當地黨委和政府的産業扶貧有力度、精準。
6日至9日,採訪團前往延邊州汪清縣、圖們市、安圖縣開展集中採訪。
6日,採訪團首先來到汪清縣。為了確保脫貧攻堅取得成效,當地築穩産業支柱,拓寬增收渠道,打造長久富民産業。經過三年多努力,貧困人口22759人,實現減貧19539人,74個貧困村出列42個,貧困發生率降至3.3%。2019年計劃全縣脫貧摘帽。
採訪團先後採訪了吉林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黑木耳産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東光鎮電商服務中心,汪清桃源小木耳産業園,汪清環肯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木耳産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基地,以及天橋嶺鎮口山村黑木耳基地。
7日,採訪團先後來到圖們市脫貧攻堅指揮中心,圖們江學院,石峴鎮水南村衛生室、研學基地,吉林省隆吉花卉基地,河北村創業扶貧食用菌基地、愛心超市等地採訪。8日,在安圖縣,記者們了解到,當地創新成立了集服務、管理、協調、考評“四合一”的駐村幹部黨委平臺,積極倡導“凡提必扶”導向,並對涌現出的有效做法在全縣範圍內複製、推廣。目前,全縣已取得了80個貧困村退出62個、9811名貧困人口脫貧6725人的階段性成果。今年4月28日,圖們市已實現脫貧摘帽。
記者們還參觀了安圖縣脫貧攻堅紀實展館,明月鎮長平村休閒採摘園,松江鎮盤道村大果榛子種植地、德化村香瓜種植大棚等地。
人民網記者張玫表示,安圖縣農村在兩三年裏發生了巨大變化,這與戰鬥在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尤其是住在地窨子裏56年的老漢下山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
脫貧攻堅的“圖們經驗”給採訪團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健康扶貧和文化帶動旅遊扶貧讓海外網記者趙寬感觸頗深。他説,圖們江學院從文化角度上,打造了一塊具有自身特色的招牌,從而帶動旅遊産業,還有90%的報銷額度也解決了貧困戶看病難的後顧之憂。
各地涌現出的感人事跡,讓記者們深受觸動。大家紛紛表示,腳上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飽含多少深情,將以此次採訪為契機,積極踐行總書記提出的“四力”,把更有溫度、更有深度的吉林脫貧攻堅故事記錄下來,傳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