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倣生技術泵交易額近2000萬元 吉大訂單式合作讓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長春日報7月16日訊(記者 朱 怡 周 源):“倣生技術泵交易額近2000萬元人民幣!”近日,吉林大學倣生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劉鎮寧向記者展示了該院科研成果的轉化結果,“這要得益於訂單式合作。”訂單式合作打破了吉林大學倣生學封閉的科研模式,也打通了科研成果和市場間的“最後一公里”。
這個被轉化為産品的項目叫“倣生泵産業化生産”,通過模倣減阻生物表面屬性,來提升泵類産品的效率。
在日前接受採訪時,吉林大學倣生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田麗梅講述了學校在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上的經驗。“我們總結了鯊魚鱗片溝槽結構等減阻生物的表面特徵,並將之應用於泵類産品的關鍵部位葉輪之上,倣生技術的應用使部分泵類産品總效率由原來的70%提升到76%至78%。”
田麗梅表示,自開始訂單式合作後,她看到了學術與市場的差距,學會了尊重市場規律。
訂單式合作是從2016年開始的。當時,吉林大學與長春瑞泰泵業有限公司聯合申報了吉林省高校産學研引導基金,並於2016年成立了瑞泰博爾克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主營範圍就是將倣生技術應用於泵類的各種産品。
田麗梅時常往返于學校實驗室與企業生産車間,敲開了科研成果與市場間的大門。“從學術角度講,我們做的是理想狀態下的設計,但在轉化産品時,卻因為成本、工藝等無法達到最優值。”為此,田麗梅只能一次次妥協,通過犧牲效率點來適應生産現狀。
除了跟蹤解決技術問題,田麗梅還需要處理一些“突發”技術狀況。前不久,有客戶提出,能不能在産品高效的基礎上升級一個防腐蝕的新功能。因為,在許多天氣條件下,泵類産品在幾個月後就會被漸漸腐蝕,影響作業效率。面對客戶的新需求,田麗梅利用倣生學知識很快找到了答案——做一款防腐漆。“我想到了人類血管的自動修復功能,我們可以模擬製作出類似的修復因子,並均勻地附著于泵類産品表面,就可達到防腐效果。”目前,新的研發工作還在推進中。
劉鎮寧認為,訂單式合作不僅引導高校研發資源和人力資源進一步服務企業,為企業提供後續技術支持,同時,也為高校研發團隊提供了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