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全面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白城推進“兩不愁三保障”工作紀實
吉林日報9月16日訊(記者 戈馳川 張磊):中秋時節,瀚海大地一派生機勃勃。在這收穫的季節裏,白城市迎來了脫貧攻堅工作的關鍵時期。從鞏固提高不返貧,到全力衝刺脫貧摘帽,白城各縣市區廣大幹部群眾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一鼓作氣、精準施策,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和勇氣,堅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不讓一個人在全面奔小康路上掉隊。
危房改造 讓群眾住得放心
在前幾年危房改造的基礎上,白城市以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為重點,繼續發力,今年計劃改造農村危房7823戶,年內都能按時保質完成改造任務。
受益於危房改造政策,通榆縣團結鄉幸福村的王井龍老人一家住進了新房。他對記者説:“我家原來住的是土房,颳風下雨時,泥劈裏啪啦地往下掉。你看現在的環境多好,屋裏亮亮堂堂的,院子也寬敞,颳風下雨也不怕了。現在村裏環境也好了,門口修了路,房前房後都是新修的圍欄,環境乾淨,風景也好。這都得感謝黨的好政策呀!”
幸福村黨支部書記王紅波説:“今年4月,我們村通過開展‘六清’、扒閒置房和危房改造,歷時42天攻堅,實現了全村沒有危房、沒有閒置房和破舊圈捨得目標。現在每家每戶門前都是巷道,路兩側都是綠色圍欄,村民對現在的居住環境和村容村貌很滿意。”
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直接關係到農民特別是貧困群眾的切身利益。通榆縣充分利用農村危房改造惠民政策,高標準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作,一方面狠抓工程進度,倒排工期、爭分奪秒、強力推進;另一方面狠抓工程品質,嚴控建設標準,切實按照施工一戶、驗收一戶、合格一戶的要求,嚴格確定危改對象和危房等級。危房改造過程中,他們克服原材料緊缺、運輸距離比較遠、工期緊張等困難,平均每天改造危房100多戶,截至目前,通榆縣已完成7086戶危房改造任務。
健康扶貧 讓群眾就醫安心
還不到8點,大安市新艾裏蒙古族鄉富興村村部就已經人頭攢動,一場扶貧義診活動正在這裡舉行。
由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和長春聖安疼痛病醫院的10余名醫護人員組成的義診團隊,不但會集了知名專家,還將彩超等醫療設備帶到富興村衛生室,為當地群眾提供細緻的診療服務。
村民蔡寶説:“感謝黨和國家,現在政策這麼好,醫生來到村裏給我們義診,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專家的服務。”
吉林省扶貧辦駐村第一書記王東鳴説:“我們通過扶貧義診,把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村社,為百姓提供健康保障,服務父老鄉親,助力脫貧攻堅。”
白城市醫療扶貧政策規定,對貧困人口建立健康檔案,貧困群眾就醫實行定點定策住院治療,貧困患者自付比例不超10%。確定全市25種大病救治7家定點醫院,針對病種制定了具體的臨床路徑和診療方案,對25種大病貧困患者給予優先治療,保證貧困患者就醫省錢,自付比例不超標。門診就醫及時報銷,貧困患者自付不超20%。實施“先診療後付費”,貧困患者住院零押金,設置“一站式”結算窗口,幫助貧困患者“一次性”即時結算出院。
白城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確保健康扶貧政策落實到位,白城市還對245個未達標村衛生室進行徹底整改;通過逐戶排查,對未納入醫療保險的5人,全部建立一人一檔,實現應保盡保;對已認定的36720名慢病患者,建立慢病管理手冊;貧困人口落實家庭簽約醫生服務130254人。同時,還為384個貧困村衛生室配備醫用冰箱,解決貧困群眾購買、儲存胰島素等冷鏈藥品難題。
教育扶貧 讓群眾暖心
正在讀中學的鎮賚縣黑魚泡鎮黑魚泡村女孩王昊學習成績優異,但家裏耕地少,且父母均患有疾病,生活十分困難。在教育扶貧政策的幫助下,王昊的學業沒有受到影響。父親王成明説:“孩子開學就高三了,學費這塊壓力也挺大。多虧了教育扶貧政策,住宿費、學雜費都給免了,一年還給補助2000元錢,大大減輕了家裏的負擔。”
白城市把教育扶貧作為一項提升貧困人口基本素質、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系統工程,出臺了《白城市教育精準扶貧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把加快提升貧困地區學校辦學水準和加大對貧困學生資助力度作為重點任務,特別是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方面,在享受原有國家和省各項資助政策的基礎上,新增6個方面資助政策,實現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蓋,惠及全市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和殘疾兒童。
白城市對7727名貧困學生建立動態管理數據庫,進行跟蹤幫扶、分類救助。今年春季,白城市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共獲得國家和省資助378.82萬元,市、縣兩級資助172萬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