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70年,四平怎一個“變”字了得!

2019-09-27 14:08:27  |  來源:吉林日報  |  編輯:杜偉   |  責編:李玥

  原題:從滿目瘡痍,到綜合實力大增;從“勉強糊口”,到“連年豐收”;從基礎薄弱,到確立工業主導地位;從瓶頸制約,到優勢支撐;從溫飽不足,到邁向小康——70年,四平怎一個“變”字了得!

70年,四平怎一個“變”字了得!

9月26日,四平市第二座跨鐵路立交橋——南湖立交橋竣工通車。 李剛 航拍

70年,四平怎一個“變”字了得!

1952—2018年四平市地方級財政收入

70年,四平怎一個“變”字了得!

1949—2018年糧食總産量

70年,四平怎一個“變”字了得!

四平市奮進專用汽車有限公司生産的專用車成品。 崔維利 攝

70年,四平怎一個“變”字了得!

治理後的四平南河煥然一新。 崔維利 攝

70年,四平怎一個“變”字了得!

孩子們暢享採摘節的快樂。崔維利 攝

70年,四平怎一個“變”字了得!

四平萬達廣場是集大型商業中心、五星級酒店、智慧寫字樓、高檔住宅、精品SOHO、室外步行街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第三代城市綜合體,已成為四平商業新地標。王平 攝

70年,四平怎一個“變”字了得!

  四平統籌城鄉發展,不僅重視打造宜居的城市環境,更注重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圖為四平鐵東區石嶺鎮佘家村健身廣場一角。袁松年 攝

70年,四平怎一個“變”字了得!

四平農業綜合機械化水準逐年提高,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準已達87%,其中機耕率95%、機播率91%。李坤 攝

70年,四平怎一個“變”字了得!

首屆中國·四平二人轉藝術節期間,四平英雄廣場上演了壯觀的“千人同唱二人轉”,為“最大規模的中國民間表演藝術課”,確認“創造了一項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資料圖片)

  吉林日報9月27日訊(記者 崔維利 通訊員 張麗宇):70年砥礪奮進,70年築夢前行。一組組數據,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平的歷史巨變。此時此刻,以“四戰四平”載入史冊的英雄城,一定記起了開國領袖毛澤東的名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經濟總量——

  從滿目瘡痍到綜合實力大增

  70年來,四平市經濟總量在波動中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一)經濟總量快速增長

  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平市的經濟基礎極為薄弱,經濟增長緩慢,1978年以前都處於恢復階段,1949——1978年近30年間GDP僅增加10億元。

  改革開放後,四平市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總量進入高速增長期。1994年達到百億元,此後連上新臺階,2002—2011年間實現了3次翻番。

  黨的十八以來,全國經濟發展處於“三期疊加”和深層次矛盾凸顯階段,四平轉方式、調結構,全面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三去一降一補”政策,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求質的總基調,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2018年,四平市GDP是1978年的75.5倍,年均增長6.5%。

  (二)産業結構日趨合理

  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間,四平三次産業均有較大發展,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實現了以工農業為主,向一、二、三次産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隨著國家産業政策調整以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實施,四平工業強勢隆起。2008年,經濟格局由以農業為主轉變為以工業為主;2017年,連續10年保持“二三一”産業結構。與1978年相比,四平第一産業比重下降22.5個百分點,第二産業比重上升4.3個百分點,第三産業比重上升18.2個百分點。

  (三)財政實力由弱變強

  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平市財政十分困難,1952年市區財政收入僅為225.3萬元。國家實行新的財政管理體制後,1960年四平市區財政收入達到4800萬元,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1.3倍。這種體制執行到1970年,中間雖有小的變動,但總的原則沒變。

  到改革開放前,市區財政收入仍不足1億元。改革開放後,四平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78年,四平市地方級財政收入1.2億元,從1985年起,四平市對縣實行“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乾、一定五年”的財政管理體制,財政收入緩慢增長,1986年四平財政收入實現翻番,達到2億元。隨著經濟的發展,2007年四平市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達到12.4億元。黨的十八以來,四平市財政收入以年均9.8%的速度快速增長。2018年,四平市一般公共預算地方級財政收入實現42.8億元,是1978年的35.7倍,40年間年均增長9.3%。財政實力的增強,支持了四平的國民經濟建設,滿足了四平市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需要。

  圖1、1952—2018年四平市地方級財政收入

  糧食産量——

  從“勉強糊口”到“連年豐收”

  四平市素有東北糧倉的美譽,氣候適中、土地肥沃,正處在“黃金玉米帶”上,是世界重要的玉米生産區之一。但解放前的糧食産量,僅夠勉強糊口。新中國成立後,四平市農業生産條件持續改善,綜合生産能力不斷提升。

  1948年3月四平解放以後,實行了土地改革,農民人均分得5.2畝土地,第一次成為了土地的主人,生産積極性空前高漲。但農業生産條件有限,1949年四平市糧食總産量只有74.1萬噸,平均每公頃産量1065公斤,人均佔有糧食482公斤。“一五”期間四平的糧食生産開始起步,最高的1954年糧食總産量達96.64萬噸。1958年以後的20年中,由於“左”傾思潮的干擾,糧食生産進展緩慢。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農業産值和糧食産量均大幅度下降,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1960年糧食總産量僅為46.5萬噸,比1949年還低27.6萬噸。

  十年動亂時期,生産力遭到嚴重破壞,加上“大鍋飯”制度,農業生産停滯不前,糧食生産處於停滯、徘徊的局面,産量只接近1955年的水準。“文革”後期,農業生産得以初步發展,1975年糧食産量達到150萬噸,但由於農業生産投入較多和人口猛增,人均收入並沒有增加,人均佔有糧食也只有588公斤。從1958—1978年,糧食總産量年均遞增4.3%。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生産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1983年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生産隊,已佔總數的93.2%。農村經濟體制的變革,使糧食産量迅速增長,連年創歷史紀錄,四平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品糧生産基地。1995年糧食總産量首次突破百億斤大關,達到503萬噸。1978年至1998年20年間,糧食産量年平均遞增6.8%。在糧食播種面積略有下降的條件下,增長速度之快是空前的。20年間四平市共生産糧食7488萬噸。耕地面積佔全國6.1%的四平市,糧食總産量超過全國的10%。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平市堅持“農業立市”發展戰略,狠抓農業生産關鍵環節,擴大高效作物面積,推廣應用先進技術,糧食産量實現“連年豐”。2018年産糧685.05萬噸,是197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9.2倍。玉米、水稻、大豆、葵花子等優勢突出,畜禽養殖業全面發展,成為國家重點牛羊肉、填鴨生産基地。

  70年來,四平市農業機械化水準不斷提高,耕作管理逐步現代化。農業機械的使用始於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第一台大型自走式穀物聯合收割機在四平誕生;80年代推行聯産承包責任制,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更高,四平市農業機械化水準不斷提高,農業機械總動力70年間增長397.5倍,改革開放40年間增長了19.6倍。

  圖2、1949—2018年糧食總産量

  工業經濟——

  從基礎薄弱到確立主導地位

  1948年3月四平剛解放時,全城遍地廢墟,滿目瘡痍。隨後,在一年時間裏,先後有14個地方國營企業投入運營,帶動888傢俬人工業企業恢復生産。短時間內,四平經濟就有了生機,為國民經濟恢復和大規模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但工業基礎仍十分薄弱,1949年四平市工業增加值不足千萬元。此後,四平工業總産值從1949年的近700萬元起步,以年均15%的速度遞增。

  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之一,四平傳統裝備製造業發展勢頭強勁,“三機兩車一器”(收割機、裝載機、鼓風機、改裝車、客車、換熱器)聞名全國,其中農機裝備産業倍受矚目,曾是中國農機裝備領域的一面旗幟。1964年的“五一”勞動節前夕,四平聯合收割機廠製造出了新中國第一台大型自走式聯合收割機,填補了國內空白。麥收時節,這臺名為“東風牌”的聯合收割機,順利進行了實地收割,標誌著我國不能生産大型收割機的歷史一去不復返。此後,四平生産的農機産品遍佈全國,不僅滿足了國內農業生産的需要,還遠銷到泰國、沙特、烏克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四平農機裝備産業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

  1985年,四平市工業生産面臨能源緊張、原材料漲價、流動資金短缺等困難,四平市通過挖掘企業內部潛力消化不利因素,積極增産了有原料、有銷路、有效益的化纖、洗衣粉、角鋼等産品,保證了工業生産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四平市主要工業品産量不斷增長。2018年,生産水泥277.6萬噸、平板玻璃1109.2萬重量箱、鋼材130.5萬噸、飲料酒37.1萬千升、紗6506噸。

  改革開放後的40年間,是四平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工業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工業生産迅速增長。逐漸形成了以機械、能源、化工、食品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包括糧食深加工、飲品、肉食加工、汽車零部件、玻璃、火電、精品鋼、換熱器、制藥業等40多個行業,擁有省以上優質産品250多種。四平鋼絲繩廠生産的鍍鋅鋼絞線和四平鼓風機廠生産的離心通風機,使用在我國第一次向太平洋發射的運載火箭上。

  新時代,四平成為國家哈長城市群建設的重要戰略支點城市,産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體系完備,新的産業框架已經形成,農産品加工、裝備製造、基礎化工、冶金建材“老四樣”粗具規模,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現代物流、綠色包裝“新四樣”前景廣闊。2018年,四平市工業增加值是1978年的54倍,年均增長10.5%。

  發展方式——

  從投資拉動到內需為主、協調拉動

  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平市固定資産投資不足億元,1958年以前不足千億元。改革開放之初,固定資産投資基本由國有和集體投資構成。經過40年的發展,投資主體多元化日趨明顯,非國有經濟投資增長迅猛,比重達70%以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平市把握髮展的階段性特徵,注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投資戰略舉措大見成效,投資速度放緩,投資結構明顯優化,發展佈局顯著優化,逐漸由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內需為主、投資與消費協調拉動經濟增長。2018年,四平市固定資産投資總額是1978年的459.8倍,年均增長16.6%。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3年的恢復時期和“一五”期間對私營企業的改造,市場活躍,物價日趨穩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四平市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按照“慎重初戰,務求必勝”的方針,在對內搞活企業的同時,大力發展對外橫向經濟聯繫。流通領域以完善貿易中心和批發市場為重點,進行批發體制改革,對生豬、蔬菜放開經營,實行價格改革。1985年,四平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0億元;到1989年,僅用4年時間,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了翻番,達到20.6億元,2005年突破百億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平加快第三産業躍升,戰略調整由投資驅動型經濟轉向內需驅動型經濟,一批高端業態投入運營,特色旅遊、現代物流等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軍。隨著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居民改善生活品質的強烈願望逐步轉化為現實。穩定增長的消費需求,帶動住房、汽車、部分奢侈品持續熱銷,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同時,城鄉消費實現兩個轉變:一是城市消費由初級型向高級型轉變,汽車、住房、旅遊成為新的消費熱點;二是農村消費由低級向初級轉變,由“衣食住行”轉向醫療、通信、教育等。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大的改變,新的消費熱點不斷涌現,與傳統消費共同促進了零售額的增長。2018年,四平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5.4億元,是1978年的150倍,年均增長13.3%。

  基礎設施——

  從瓶頸制約到優勢支撐

  基礎設施、基礎産業曾經是制約四平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四平曾是東北的老工業基地之一,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各种老工業基地的“通病”也顯現出來:由於財政投入有限,城市色調灰暗,道路破損嚴重,基礎設施落後,居民小區設施不配套,垃圾露天堆放,城市管理混亂,衛生環境很差,既無法吸引外資,也無法留住人才,嚴重制約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四平市加大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産業的投入,交通郵電快速發展,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基礎産業地位不斷鞏固,能源供給能力穩步提升,“瓶頸”制約不斷緩解,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交通運輸成就斐然,強力支持經濟建設

  四平是東北的交通要塞,京哈、平齊、四梅鐵路在這裡交會,公路四通八達。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四平將公路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政府行為,突出重點,加大投入,統籌規劃,優先發展。到2018年末,四平市公路總里程達10843公里,是1978年的2.8倍。其中,高速公路384公里,“長平”“長營”兩條高速公路貫通中東部地區。2018年末,四平市民用汽車擁有量達40.2萬輛;全社會公路客運量為2858萬人,是1978年的6.2倍;公路貨運量達9139萬噸,是1978年的25.9倍。

  (二)郵電通信蓬勃發展,通訊傳輸能力明顯提高

  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平郵政通信水準很低,1949-1951年,四平市電話用戶不足千戶。改革開放後,到1988年,四平市電話用戶超過1萬戶。到2018年末,四平市郵政局(所)數達111處,郵政業務收入5.6億元,電信業務收入16.4億元。隨著國家郵電通信業的全面發展,“寬頻中國”建設加快實施,2018年,四平市互聯網寬頻接入用戶達59萬戶,行動電話年末用戶數達321.2萬戶,是1997年的152.9倍。2018年四平市長途電纜(光纖)長度達5.2萬皮長公里,是1997年的65倍,基本建成了覆蓋四平市的以光纜為主、衛星和數字微波為輔的大容量高速率電信基礎傳輸網絡,通訊傳輸能力明顯提高。

  (三)能源生産能力大幅提升,基礎保障作用日益增強

  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平能源供給嚴重短缺。到1978年,四平市能源生産總量僅有8.2萬噸標準煤,遠遠滿足不了經濟發展需求。改革開放以來,四平電力工業從無到有,能源生産能力大大增強,能源供給能力明顯提升。2017年,四平市能源生産總量達23.6萬噸標準煤,是改革開放初期的2.9倍。其中,原油、風電分別佔能源生産總量的57.7%和42.3%。

  生活水準——

  從溫飽不足到邁向小康

  新中國成立70年,是中國走向富強、邁向復興的70年,也是人民群眾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日子越過越紅火的70年。伴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經濟結構的日益優化和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四平居民收入水準明顯提高,告別了物資匱乏,扔掉了各種票證,遠離了商品短缺,揮別了貧乏的精神文化生活,從溫飽不足邁向小康,在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上穩步前進。

  (一)居民收入大幅增長,消費水準不斷提高

  新中國成立之初,四平市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準都很低。1958年,四平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27元,進入上世紀70年代時都沒達到百元。1978年,四平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剛過百元,達到10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0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四平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動了城鄉居民收入水準不斷提升。改革開放40年來,四平市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過10%,收入結構優化。2018年,四平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509元,是1978年的82.8倍,年均增長11.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643元,是1978年的125.2倍,年均增長12.8%。

  人民群眾分享到改革發展成果,工資收入不斷增加。2018年,四平市從業人員工資總額98.8億元,是1958年的212倍,是1978年的71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018年為61654元,是1990年的35.7倍。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積蓄也不斷增加,四平市城鎮居民儲蓄存款1978年僅有0.5億元,到2018年末,四平市個人儲蓄存款已達1075.3億元。生活水準有了質的飛躍,居民消費能力顯著提升,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增加。2018年,四平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22208元,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彩色電視機擁有量達100.5台,是1978年的102倍。

  (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就業規模持續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平市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構建,社會保障覆蓋面持續擴大,待遇水準逐年提升,社會保障水準穩步提高。2018年末,四平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4.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9.5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32.0萬人。2018年末,四平市共有2.6萬戶、3.7萬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4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2萬人享受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扶貧力度進一步加大,四平市脫貧攻堅取得實質性突破,2018年末,四平市農村貧困發生率由1.6%下降到0.98%。

  就業狀況逐步改善。新中國成立前,經濟凋敝,四平市城鎮勞動力多數處於失業狀態。1958年末,四平市城鄉就業人員達10.9萬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就業優先政策實施,四平市就業總量大幅增加,就業狀況逐步改善,農村富餘勞動力向第二、三産業轉移。黨的十八以來,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促進新興就業崗位不斷涌現,第三産業、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就業形勢穩中向好。2018年末,四平市就業人員16.3萬人,城鎮私營和個體從業人員27.4萬人。2018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3.6萬人(不含公主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不含公主嶺)。

  (三)衣食住行翻天覆地,幸福指數日漸提升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惠及民生,四平百姓盡享發展帶來的成果,衣、食、住、行充分映現了生活質的飛躍。

  糧食供應得到充分保證,憑票吃糧吃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好”、吃得俏,四平居民餐桌上魚肉蛋奶豐富多樣,山珍海味進入尋常百姓家。人們更加注重飲食健康,更加追求食物的營養性和科學性。

  四平商場裏的各種服裝品牌琳琅滿目、應接不暇,“的確良”早已退出歷史舞臺,“穿”的品種和數量不斷增多,商品品質明顯提高,滿眼的“藍灰黑”早已是色彩斑斕。

  新中國剛成立時,四平許多人的居住條件就是“一條竹竿當衣櫃,兩塊木板鋪張床”。改革開放40年來,四平住房建設蹄疾步穩,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從“憂居”到“有居”,2014年四平市的城鎮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29.3平方米/人,2018年城鄉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比1978年增長4.8倍;從“有居”到“宜居”,曾經的土坯房、平房、筒子樓已成為記憶,城鄉居民居住在鋼筋混凝土或磚混材料結構住房戶數,分別佔到90%和70%以上。越來越多的人住進自己溫馨舒適的家,用上現代化家電,享受現代服務,真正體會到獲得感、幸福感。

  市區供水、供熱和供氣三大管網建設,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質。1986年興建二龍湖引水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水源問題,用水普及率達100%;供熱管網工程鋪設供熱管道964公里,供熱總量達701萬吉焦。到2017年,四平市區天然氣供氣管道長度672公里,用戶數達17.7萬戶,佔市區人口總戶數的57.7%。棚戶區改造、廉租房建設、“暖房子”工程順利推進,極大地改善了居住環境,過去挑水、燒火做飯、點爐子燒炕取暖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四平天橋上擁堵的自行車早已被私家車、小轎車所取代,普通百姓開上了七八十年代只有縣長級別才能坐上的小汽車。2018年末,四平市的民用汽車擁有量達40.2萬輛,相當於每7人就擁有一輛汽車。

  社會事業——

  從相對落後到全面進步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四平市各項社會事業也不斷向前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不斷增強,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完善,體育事業碩果纍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得到長足發展。

  (一)教育文化事業不斷繁榮,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四平市的教育事業在曲折中前進,改革開放後得到快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平市著力優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品質、促進教育公平,實現了四平市教育優質均衡發展。2018年末,四平市共有普通高等學校4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3.8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2所,在校生1.3萬人;成人本專科在校學生2萬人;普通中學和小學分別為135所、602所,在校生分別為9.2萬人和10萬人。文化基礎設施全面完善,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體系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更加均衡。2018年末,四平市共有公共圖書館4個,圖書藏量61.9萬冊;博物館5個,劇場、影劇院13個。

  (二)衛生事業快速發展,醫療條件逐步改善

  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平市醫療衛生水準很低,四平市衛生技術人員僅有1209人,病床80張。隨著公共衛生體系的逐步建立,到1978年,四平市醫療衛生機構達133個,病床5152張,衛生技術人員6020人。疾病防控能力明顯增強,居民健康狀況明顯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平市醫療、醫保、醫藥事業加快發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到2018年末,四平市醫療衛生機構達2095個,是1949年的419倍。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9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9萬人,分別是1949年的239倍和15.7倍。

  (三)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競爭力全面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平市體育的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都得到全面提升。

  群眾體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競技體育實力進一步增強,體育産業開發有了新突破,體育設施建設明顯改善,四平市體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到2018年末,四平市共有體育場館9個,先後承辦吉林省大眾速度滑冰賽、吉林省“體彩杯”大眾足球、籃球比賽四平賽區決賽和吉林省冰雪體育系列活動,成功舉辦吉林省全民健身百日行系列活動。競技體育成績碩果纍纍,在省運會比賽中奪得55枚金牌、154枚獎牌,夏季項目金牌總數列吉林省第二位。體育産業快速發展,各種健身場所迅速興起,促進了群眾體育運動開展,增強了四平市人民的身體素質。每天清晨和傍晚,男女老少聚集在英雄、鐵東、大鷹等各大廣場,扭著大秧歌,跳起廣場舞,享受著生活的幸福與美好。

  70年風雨兼程,70年滄桑巨變,70年春華秋實。“好日子是幹出來的”,奮鬥才會獲得。四平人民正以夢為馬、再接再厲,繼續向著幸福生活、美好明天奔跑。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