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用心譜寫新時代雙擁工作新樂章——吉林市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九連冠”走筆
參與救援的武警官兵在泥沼中轉運重病患者
吉林市召開全市雙擁工作領導小組會議
向烈士敬獻花籃儀式
“大媽擁軍隊”為官兵包餃子
軍地鵲橋會現場
參加集體婚禮的新人免費遊覽萬科松花湖景區
吉林日報11月8日訊(記者 李婷 姜岸松 李金銘 實習生 井然):這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許許多多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滿腔熱血,不畏艱險,用青春和生命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詩篇。
這是一座英雄輩出的城市。在抵禦外侮、解放吉林的戰爭年代,以東北抗聯為代表的革命武裝力量,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浴血奮戰,涌現出魏拯民、李紅光等為代表的民族英雄,先後有150多名烈士在這裡長眠。
這是一座雙擁模範城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軍愛民、民擁軍”的紅色基因在這裡得到傳承。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軍民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探索形成了具有新時期特色的雙擁工作新經驗。他們先後實現了全國雙擁模範城“八連冠”,吉林市民企擁軍協會被評為全國愛國擁軍先進單位,雙擁辦被評為省級先進雙擁辦。
如今,江城軍民正以勇爭一流的精神,勠力同心走上了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九連冠”的新征程。他們將挽手同心,闊步向前,提高“雙擁”工作新水準,展現“雙擁”工作新亮點,續寫“雙擁”工作新華章!
黨政統領 層層聯動解難題
多年來,吉林市委、市政府始終站在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紮實推進擁軍工作。“再難也不能難了部隊,再窮也不能窮了國防”就是他們堅定不變的理念。
要做好擁軍工作,必須有堅強的領導和組織體系。吉林市為加強組織領導,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挂帥,54個成員單位各負其責,各司其職,還在6個區46個街道222個社區建立了“三組一站”四級雙擁工作機構,從而形成了“領導有力、溝通順暢、辦事便捷、落實高效”的雙擁工作組織領導體系。他們將雙擁工作納入全市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切實解決國防急需、官兵急
盼的重大事項。他們將雙擁工作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並輔以健全的督查機制,確保工作任務在規定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每逢春節和建軍節等重大節日,吉林市五大班子主要領導都會深入部隊,“察兵情、問兵暖、解兵憂”。近年來,他們先後為駐軍解決戰備、訓練、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和實際困難45件,受到了部隊官兵高度讚揚。
要做好擁軍工作,必須肯于投入,舍得付出。2016年以來,在宏觀經濟形勢整體下行的情況下,吉林市克服各種困難,共投入資金13.77億元,用於落實優撫安置政策,支持駐軍部隊戰備建設,改善辦公營房條件,保障執行維穩任務,使駐軍部隊整體建設水準得到穩步提升。與此同時,在城市用地日益緊張的形勢下,駐軍部隊有需求,吉林市黨政領導都毫不含糊地支持。近年來,吉林市政府為支持駐軍某部工程建設,短時內實現多部門協作,高效地完成軍産土地內數百座墳墓的遷移工作。部隊建設家屬院,需要選址,吉林市政府果斷地從環境優美、教育優質、交通便利的3塊熟地中,各分割出50畝,任由部隊選擇。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雙擁工作怎樣再上新臺階?吉林市雙擁領導小組負責人説:“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站在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全局的高度,全面落實擁軍優屬政策,著力解決部隊官兵‘三後’(軍人的‘後路’‘後院’‘後代’,即轉業後安置、家屬再就業、子女受教育)問題,用情、用心、用力做好雙擁工作,為在全市形成軍政軍民團結、深度融合發展的局面而不斷凝聚力量!”
政策夯實 “三後”無憂穩軍心
“暖軍心、排軍憂、解軍難”,這是吉林市服務強軍偉業的基本目標,也是擁軍工作的根本著力點。他們從軍轉幹部接收到退役士兵安置,從隨軍家屬就業到軍人子女就學,從撫慰革命功臣到幫扶困難軍屬,都做到了“部隊有需求,政府隨時辦”。
近年來,為解決好部隊官兵的“三後”問題,軍地相關部門及時出臺《吉林市擁軍優屬辦法》《吉林市接收隨軍隨調家屬安置工作暫行規定》和《吉林市現役軍人子女優待入學暫行規定》等政策。
吉林市在編制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共接收計劃分配轉業幹部318名,指令性安置退役士兵301人,對280名下崗退役人員,採取開發公益崗位、專項崗位和發放就業補助等方式,實施了就業解困幫扶政策。吉林省工業技師學院作為吉林市民政局退役士兵定點培訓機構,還通過校企聯合,先後對2300名退役士兵實行訂單培養,促進了就業和創業。吉林市在軍隊復轉安置方面走出一條“安置就業、扶持就業與自謀職業”相結合的安置模式,其成功經驗已在全國加以推廣。
吉林市將34名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編制身份的隨軍隨調家屬一次性安置到位。此外還為128名隨軍未就業家屬累計發放生活補助93萬元,實現了貨幣化補助政策全覆蓋。
吉林市打破劃片就近入學的規定限制,先後有547名現役軍人子女實現了到意願學校就讀。另外,還為135名軍人子女降低中考錄取線10-25分,減免學費42萬元。
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發放各項撫恤優待資金12472萬元;依法依規開拓社會化發放渠道,實現了撫恤資金的封閉運行,確保各項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位;嚴格監管結余資金使用,確保真正用到解決優撫對象的“三難”上,累計解決優撫“三難”資金200余萬元。籌集資金793萬元用於實施優撫對象醫療救助;吉林市在省內率先開展了“撫慰革命功臣”活動,他們每年定期為“在鄉”“兩參”等優撫對象提供免費體檢,對排查出重大疾病的給予及時診治。在嚴格落實各項撫恤補助的基礎上,吉林市結合地方實際,開展了為城市優撫對象減免供熱費工作,累計惠及797人次,每年人均減免供熱費1000元;為60周歲以上殘疾軍人發放特別生活補助,每人每月200元,共發放補助391.7萬元;為部分重點優撫對象開展體檢1700余例;在省內率先推行在鄉老兵短期療養工作,組織短期療養7期,共計210人次參加。累計投入1000余萬元,定期組織全市軍休幹部健康體檢、健康休養和主題教育等活動,確保“兩個待遇”得到有效落實。
社會合力 情暖軍營一家親
擁軍工作,以黨政為主導,還要有社會組織來補充。在吉林市,來自社會的力量已經成為軍民共建的強大推手。
船營區北極街道嶺前社區86歲的王紳,是名老兵,腿腳不便。社區擁軍服務站的志願者就經常去看望他,為他送生活用品,陪他聊天。如今,像這樣的社會擁軍組織或隊伍,吉林市已有240余支。
今年79歲的許玉賢,是“大媽擁軍隊”隊長。她帶領的擁軍隊,常年為附近駐軍基層連隊做好事,從腌菜、幫廚到手把手教新兵洗洗涮涮、縫縫補補,還幫助做新兵思想工作,一幹就是20年,成為吉林市擁軍工作的一面旗幟。有一次,許玉賢去部隊,發現戰士小張感冒發燒,炊事班做的飯也沒吃。她馬上回家,做了麵片湯,加上荷包蛋,端到小張眼前,還同他拉家常,把小張感動得眼淚直流。老兵要復員時,部隊領導如果問戰士們還有什麼要求時,很多人的回答都是“還想再吃一頓許大媽親手包的餃子。”一次,武警某部中隊長單國鋒的愛人從外地來吉林市生小孩。可是雙方的父母都不在身邊,伺候月子成了難事。“大媽擁軍隊”得知消息後,不但輪流伺候月子,還送去了嬰兒服等用品。單國鋒的愛人激動地説:“雖然我倆的母親都不在身邊,但大媽們對我的照顧就像親媽一樣,真不知道該怎樣感謝你們!”許玉賢笑著説:“閨女,我們照顧你娘兒倆,不是為了感謝,是要讓單隊長安心帶好兵啊!”
吉林市從2013年起,連續舉辦5屆軍地“鵲橋會”,在全省率先為53對現役軍婚新人舉辦大型集體婚禮。他們還研發全省首個軍地青年婚戀服務平臺“友緣網”,為1200余名軍地單身青年創造相親機會,有近400余人建立初步聯繫,60余對結下軍地良緣。
去年9月,在“情定軍營,愛築江城”吉林市第二屆大型軍人集體婚禮上,有來自駐吉7支部隊的28對軍婚新人參加。在這個婚禮上喜結連理的孫浩夫妻,如今女兒已經8個月了。妻子牛彥蘇回憶説:“我和我愛人參加了同一次‘鵲橋會’,但是活動上人比較多,沒留下聯繫方式。活動結束後,雙擁辦的兄弟姐妹熱心幫著牽線搭橋,我們就這麼相識了。所以我經常説,在吉林當軍人可真幸運,雙擁辦還給‘發’愛人,連婚禮都給我們辦了。今後,我一定支持他工作,讓他在部隊安心服役。”
吉林市用紮實有效的擁軍舉措,很大程度提升了駐軍官兵及其家屬的幸福感和榮譽感。軍愛民,民擁軍,這份魚水深情就像一壇老酒,越釀越醇,濃香四溢。
感動江城 魚水情深情動人
吉林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合力開展擁軍工作,駐吉部隊官兵也把吉林市當成了“第二故鄉”,他們不遺餘力地為江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危急時刻,首當其衝子弟兵。2017年,吉林市部分區縣再次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各駐軍部隊再次聞令而動,累計投入兵力2萬餘人次,疏散轉移群眾3.2萬人,災後還清理街道17.1公里、民房100余間……當年,有一張照片曾刷爆微信朋友圈,照片上是幾十名官兵歪倒在清淤現場附近小睡,他們的臉上滿是倦容,迷彩服沾滿泥漿,那組青春群像永遠刻在了江城人民的心間。
重大活動,隨處可見“國防綠”。近年來,吉林市從國際霧凇冰雪節到國際馬拉松賽事等重大活動較多。駐吉各部隊每次都主動請纓,先後派出現役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上千人次,動用車輛裝備上百台次,助力安保工作,保證活動圓滿成功。
扶貧路上,當仁不讓勇擔當。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吉林軍分區、駐吉某部、武警吉林市支隊等部隊累計投入近150萬元,在資助貧困學子,下鄉義診的同時,還定點幫扶8個貧困村,發展扶貧産業10余項。
吉林軍分區從2016年開始,定點幫扶蛟河市新農街道南大村,兩年投入50多萬元,建立果蔬大棚,種植黃桃樹800多棵,帶動59戶村民脫貧。他們還幫村裏修路,安路燈,進行危房改造。南大村第一書記王利忠説:“最近,軍分區又給我們貧困戶買了10台理療儀,大夥都説可好用啦。”
駐吉部隊與吉林市發改委攜手,定點幫扶船營區搜登站柏樹村。他們出資為村裏完善了苗圃基礎設施,主動幫幫拓展銷售渠道,還結對幫扶貧困戶。有位老人獨自住著一個土坯房,去年部隊攜手地方政府幫他建了新房。他為了表示感謝,特意手工製作了一架戰機模型,展示給扶貧官兵,希望“解放軍越來越強大”。
編後話:
真情成就“雙擁城”
這是一組內容豐富翔實,有的章節還讓人感動的報道。讀後不免想到一個問題:雙擁報道很常見,為什麼江城的故事更吸引人,更打動心?從頭到尾再看一遍,就不難發現一條紅線,那就是軍地雙方的一片真情。試想,如果沒有真情,吉林市黨政領導怎肯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還動用真金白銀支持部隊?如果沒有真情,他們怎肯在房地産開發黃金地段,劃出多個地塊任由部隊挑選?如果沒有真情,熱心的擁軍大媽們又怎肯把子弟兵當成自己的孩子,雙擁辦的哥哥姐姐還為他們的婚戀操心?同樣,如果沒有真情,駐吉官兵怎會在抗洪救災中捨身忘我,負重前行?如果沒有真情,駐吉部隊怎會在地方扶貧攻堅中,不做旁觀者,樂當參與人?我們知道,就是這樣一份不分你我的真情成就了雙擁城的“八連冠”輝煌;我們也有理由堅信,有了這樣一份肝膽相照的真情,必將寫就雙擁城創建的新華章!
本組圖片由吉林市雙擁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