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好“減法”算出“綠”農業——我省農業化肥農藥減量控害工作調查
吉林日報11月24日訊(記者 孫翠翠 實習生 林冬雪):
7月,東遼縣安石鎮朝陽村。
200多公頃的水田上空,無人機正低空飛行。近萬枚赤眼蜂卵被精準地投放在綠油油的稻田裏。這是朝陽村首次使用無人機投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
11月,東遼縣大米加工廠。
朝陽村收穫的優質水稻正變成晶瑩剔透的大米,以令人滿意的價格被外地客商訂購一空。
一場減“肥”、控藥的“綠色革命”,為我省農民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
減“肥”——種植成本“瘦”下來
撫松縣抽水鄉。
收穫後的農田裏,幾名農技人員正忙著取土。“土壤樣品採集非常重要,我們要根據每個地塊的成分,制定明年的施肥配方,讓每一塊耕地都吃上‘營養餐’。”農技人員一邊記錄一邊回答記者。
據介紹,抽水鄉將對轄區7個行政地區進行取樣,然後再根據撫松縣農科總站檢測室化驗檢測數據來合理制定施肥計劃,按照不同作物確定配方施肥,真正做到“缺啥補啥,缺多少補多少”。
今年,我省秉承著“增産施肥、經濟施肥、環保施肥”理念,大力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努力推進我省化肥使用量負增長。
據了解,全省累計採集測試土樣4.15萬個,新增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1490萬畝,落實測土配方施肥田間試驗616個。
目前,梨樹、伊通、雙遼、東遼、公主嶺、前郭6個縣(市)落實增施有機肥補助面積12萬畝。
據統計,在伊通等8個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化肥減量增效示範縣,建立了16萬畝化肥減量增效示範區,落實肥料效應田間試驗200個,積極組織各地大力推廣緩控釋肥料應用技術、機械深施肥技術、秸稈養分還田技術、增施有機肥技術;在梨樹等9個測土配方施肥基礎工作項目縣,落實肥料效應田間試驗153個;在長春市等24個項目單位落實測土配方施肥田間試驗263個,免費為50萬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導服務,共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010萬畝,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入戶率達到90%以上。減“肥”工作有效地將農民的種植成本降了下來,生産效益提升上去。
控藥——綠色産品“生”出來
榆樹市大坡鎮西山村。
村民李雲霞正為水稻豐收增效而高興。她告訴記者,西山村的水稻曾飽受病、蟲、草害,村民們只
能大量使用農藥,生産成本大大增加。
近年來,大坡鎮推廣綠色種植理念,減少農藥使用量,科學種田、綠色種田。經過數年耕耘,如今西山村的600公頃水稻田連續6年被評為國家糧食安全生産基地。
大坡鎮農業技術推廣站負責人介紹,實行綠色食品水稻的生産技術中,病、蟲、草害防治原則是關鍵,目前主要是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態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其中,以蟲治蟲,利用赤眼蜂克制二化螟蟲的效果顯而易見。
據了解,今年,榆樹市通過統防統治和物理防蟲等措施,農藥使用量比2018年減少115.2噸,今年上半年産品品質安全監測合格率100%。
近年來,我省圍繞農藥減施增效、減量控害的發展目標,以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相融合為抓手,推進品質興農、綠色興農,取得顯著成效。
今年,我省起草了《全省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指導意見》,對全省農藥減量控害工作採取的主要技術措施及模式進行指導,並倡導推進單一化學防治向綠色防控轉變,分散防治向專業化統防統治轉變,傳統植保機械向高效植保機械轉變,落後施藥技術向精準施藥技術轉變,常規農藥向高效低毒低風險農藥轉變。
覺醒——政府引導萌發自覺意識
九台區健權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
一項新技術為合作社帶來了更大效益。合作社負責人于軍洲告訴記者,化肥、農藥一直是農業生産最大的成本。為了降低成本,合作社一直在尋求解決辦法。
今年5月,健權合作社引進了一項新技術——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這項技術被農業農村部評為“2018年十項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省農科院研究員侯立剛稱,該項技術是一項與培肥地力、培育壯苗、灌水管理、肥料選用、病蟲防治等單項技術綜合組裝配套的栽培體系,是減“肥”、省力、節本、增效的有效途徑。目前,已在我省10個縣(市區)示範推廣。
52歲的水稻種植大戶經春玲告訴記者,白城地區土地鹽鹼重,脫肥、減産一直是稻農的心病。去年春天,她採用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實現了增産,還讓化肥使用量減少30%。
好“減法”才能催生真正的“綠”農業。
“減‘肥’、控藥,説起來簡單,但做起來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作為農民,我們最希望用減‘肥’、控藥來降成本、提效益。”于軍洲説。
減成本,加效益。這一減一加之間,便是農民增收最有效的途徑,也是生態農業的應有之義。
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不僅關乎農民收成,更關乎環境保護;不僅是農業問題,更是社會問題。農業大省吉林省的減“肥”、控藥,已由政府引導變為自覺意識。我省社會各界力量正向減“肥”、控藥的綠色發展方向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