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民俗館裏看東遼

2019-12-11 09:57:07  |  來源:吉林日報  |  編輯:杜偉   |  責編:李玥

  原題:民俗館裏看東遼

民俗館裏看東遼

①鐵匠舖

民俗館裏看東遼

②理髮店

民俗館裏看東遼

③修鞋鋪

民俗館裏看東遼

④農家場院

民俗館裏看東遼

⑤早期民居

民俗館裏看東遼

⑥木匠舖

民俗館裏看東遼

⑦錢莊

民俗館裏看東遼

⑧藥鋪

民俗館裏看東遼

⑨照相館

民俗館裏看東遼

⑩豆腐坊

  吉林日報12月11日訊(記者 隋二龍 趙蓓蓓):東遼縣歷史文化悠久,民俗資源豐富。為進一步弘揚、傳承民俗文化,挖掘、保護和利用民間文化遺存,2010年,東遼縣博物館在縣圖書館40多平方米的兩間辦公室裏誕生。

  2012年東遼縣文體活動中心建成使用,東遼縣博物館遷至文體活動中心一樓,同時更名為東遼縣民俗博物館。館舍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展廳面積1800平方米,擁有民俗展品15600件。2012年9月完成布展,以新的風貌正式對外開放。

  樹立新理念 完善功能

  民俗博物館發展的關鍵在於角色的轉變與辦館理念的更新。高揚時代精神旗幟,發揮文化宣傳陣地作用,是博物館理念創新之“魂”,是博物館角色轉變的立足點。

  因此,東遼縣民俗博物館一改過去偏重徵集、陳列、保護的做法,創新理念,將民俗博物館定位為:既發揮文物的徵集、陳列、展示等功能,更重視文物在展示過程中發揮研究、教育、娛樂等社會功能和服務經濟發展的功能。這使得民俗博物館的發展從收藏、建檔、保存、展示等功能轉變為積極參與地方發展和社會進步。

  如館內陳列了解放前民居和解放後民居及改革開放後民居的展陳,通過對比,使參觀者看到新舊時代的對比,感悟到中國由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變遷,受到愛黨、愛國的思想教育。

  再如館內展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滿族剪紙、東遼二人轉、東遼葫蘆畫、弓箭、蛋雕等展品,通過展覽介紹,起到宣傳推介的作用,激發了參觀者文化消費的慾望,促進了東遼葫蘆畫、滿族剪紙、東遼弓箭等特色文化産品的開發和行銷,民俗博物館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服務。

  開拓新展區 延展視野

  東遼縣民俗博物館建館之初,只設有生活用品展區、歷史文物展區、文化産品展區和歷史圖片展區。隨著徵集的民俗文物品種數量的增加,民俗博物館于2014年進行了第一次提升改造,以圍繞挖掘、整理、再現本地區的歷史和文化為核心,對館內佈局進行了調整,增添了“關東十二怪”“五行八作”“年俗婚俗”和“農耕文化”展區,豐富了展陳,開闊了參觀者的視野,使參觀者更多的了解東遼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2015年,東遼縣民俗博物館再一次升級改造。添置了硅膠人物、動物,同時徵集展出了國家三級文物兩件(清末木質馬車、民國老式木質照相機)。五行八作展區、農耕文化展區及民居展區的“添人進口”,渲染了環境,場景具有真實感,增添了感染力。

  開拓新展區,不斷改造升級,這就是發展、就是前進。

  2018年,館內又布展了“錢莊”,拓展了“現代民居”,裝飾了門庭,東遼縣民俗博物館再一次得到了充實。

  整個展廳共有8條展線,每條展線在陳列與色彩的設計上都獨具匠心、各具特色。

  關東十二怪展區:展示了“關東十二怪”寫意烙畫,“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著個大煙袋”等關東十二怪,見怪不怪才更怪。

  五行八作展區:在這裡著力還原的是木匠舖、理髮店、照相館、鐵匠舖、大藥房、修鞋鋪和豆腐坊。

  歷史文物展區:展品均出土于東遼境內,分別來自涵蓋幾千年曆史的各個時期。呈現了東遼縣域內的青銅時期、漢代、唐渤海時期、遼金時期以及近現代200多處遺址和出土文物。

  文化産品展區:東遼縣現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4項,分別是滿族剪紙、葫蘆畫、二人轉以及民間故事《遼河源頭的傳説》,它們同魚骨畫、木雕、蛋雕、玉葉編、秸稈畫、弓箭等10余項市級非遺項目,一起構成了東遼縣特色鮮明的文化名片。

  家居風情展區:按解放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和改革開放後的歷史原貌,精心還原了東遼民居的變遷。

  農耕文化展區:展出生産、生活用的雞窩、雞架、碾子、石磨、花轱轆車、扇車、紡車、鍘刀、彎鉤犁、水井和轆轤等各種農具和生活器具,反映了先輩的智慧,也體現出農耕勞作的艱辛。

  婚俗展區:隨著時代的推移,東遼原有的婚姻禮俗雖悄然發生了些許變化而更具時代氣息,但其基本程式和環節仍未改變。展區還原的就是過去結婚民俗的那些細節和樂趣。

  年俗展區:東遼的節慶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傳統“關東年俗”愈顯地域文化魅力。

  東遼縣民俗博物館對民俗展品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挖掘、篩選,真實展現東遼燦爛的民俗文化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激發人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在此基礎上,該館將遺存在民間各時期的民俗展品收藏館內,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提高人們思想道德素質,進而帶動東遼縣旅遊業的全面發展。

  建立新機制 規範管理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品質。東遼縣民俗博物館通過建立新機制,規範管理,保證民俗博物館發揮其功能作用。

  為了保證展品的接續,建立了民俗文物徵集的新機制。徵集範圍不限于本地,也面向域外。館內展出的三級文物“民國馬車”“木制照相機”等都徵集于外地。

  為保證展品的品質,建立定期更新展品的新機制。如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剪紙、葫蘆畫、魚骨畫等展品,隨著傳承人的不斷開發,館內及時徵集更新,與時俱進。

  為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建立宣傳新機制。由原來的只在紀念博物館日“點”的宣傳擴展到多種途徑“面”的宣傳。館內3次印刷併發放“東遼縣民俗博物館宣傳冊”6000多冊。凡重要會議、縣內大型集會活動,民俗博物館的展板及時跟進,吸引更多的群眾前來參觀。建立了民俗博物館公眾號,人們打開手機就能進入東遼縣民俗博物館。

  為了提升開放品質,建立接待新機制。館內解説員由1人增加到3人,並建立參觀登記制度、節日參觀預約制度、週日雙休接待制度,只要想參觀,隨到隨接。

  為了規範開放專項資金的管理,建立財務管理新機制,完善財務管理制度,保證資金的廉潔使用、規範運行。

  7年時光,有20萬來自四面八方的領導、學者和各界群眾光臨參觀,感受東遼民俗文化的魅力。

  通過東遼縣民俗博物館自身的凝重力量,沉澱在東遼民間更多、更有價值的民俗文物將會陸續在這裡散發出歷史的沉香。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