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志願者:抗疫一線 必當有我
吉林日報2月18日訊(記者 孟凡明):穿上防護服,戴上口罩、護目鏡,2月16日8點30分,團省委青年志願者周康亮背起20公斤重、裝滿消毒液的藥壺,又開始了他一天的工作。
2月9日一早,探親歸來的周康亮隔離期結束,作為吉林省青聯委員的他立即向團省委遞交了志願書。經過系統培訓,2月11日,他與其他18名志願者一起,到長春龍嘉國際機場開展防疫志願服務。志願服務第一天,他就被分配到機場T2航站樓的8號出站口給旅客測溫。那兩天,正好長春氣溫回升,機場室內溫度很高,護目鏡一會兒就上滿了水汽,汗水順著眼角流進眼睛裏。每隔一段時間,周康亮和其他志願者就得輪流給護目鏡噴上酒精,擦拭除霧。8號出站口是出站大廳中間最大的出口,每天客流量達到2000人左右,周康亮一站就是一天,下午4點交班時,汗水已經濕透了整個後背。“與測溫相比,消殺要更辛苦一些。”一壺噴完,周康亮走回灌裝點,一邊裝消毒液一邊説,“我們消殺的範圍包括整個機場航站樓的公共區域、衛生間、飛機廊道、機艙等等,僅廊道就有40多個。白天就要消殺兩三遍,得五六桶,一天下來腰酸背痛。”“其實我最佩服的還是和我一起來的這些孩子們,他們都是在校大學生,幹活特別仔細,遇到重活兒都往前衝,認認真真踐行志願者責任和義務。”周康亮説。從一個廊道走到機艙,全部消殺一遍,周康亮轉身往回走。“疫情當前,你出來志願服務,家人有沒有顧慮?”記者問。“哪能沒顧慮?孩子現在還小,我一齣來家裏就剩她們娘倆,我吃什麼、住哪兒,都是她們惦記的事。”周康亮説,決定遞交志願書的前一晚,夫妻倆徹夜未眠,反復研究問題都怎麼解決,該做點什麼準備。最初的兩天,他每天晚上都買點麵包香腸,在車裏睡。後來經營賓館的朋友聽説了,專門把他叫去,給他開了一個房間休息。“現在每天晚上和兒子視頻的時候我最欣慰,孩子好像一下子長大了,知道幫媽媽幹活了。”周康亮笑著説,“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我是吉林省青聯委員,就應該給咱吉林青年做好榜樣,肩負起吉林青年的使命擔當。”説完,他又舉起了消殺噴頭,走向下一個消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