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報告!我們在地下130米!
吉林日報2月23日訊(記者 任勝章):出長春,入吉林,在兩市交界的永吉縣西陽鎮大岔屯村黑山屯、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主幹線施工三標段,在一處山崖下,顯露出一個寬大的隧洞入口。
北方2月,春寒料峭,烈風刺骨。一隊施工人員正在這裡排隊、登記、測溫,然後走向隧洞深處。
地下130米深處,施工人員正在夜以繼日揮汗作業,這個春節,他們也是在隧洞中度過的。
進入隧洞,要搭乘兩樣交通工具,先坐越野車,再乘“地鐵”。
向下行駛,汽車一路顛簸,1086米長的臨時交通支洞,將我們引入中部引水工程總幹線1號主隧洞。
忽然,眼前豁然開朗。進入主隧洞,乘上小火車,迎面儘是氣吞一切的喧囂,地下水在隧洞中不斷地繞彎,與“地鐵”溫柔擁吻,與大地深深融合,肆意舒展。
主隧洞施工現場,一片火熱。施工人員在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有的順著臺車肩挑棄料,有的控制設備,有的振搗混凝土,有的鑽孔灌漿……他們臉上的汗水、身上的油漬、鞋上的泥水,在隧洞中格外耀眼。
他們在隧洞中綁扎鋼筋、切割鐵板、構架水線,水汗交融,無怨無悔。
這裡,沒有春日暖陽,沒有寒風刺骨,唯有機器的轟鳴聲和深邃悠遠的孤寂。
這裡,工作環境十分潮濕陰冷,全年平均氣溫10℃左右。現場一名施工人員説,噴砼作業設備發動時,隧洞內溫度瞬間上升,有時候熱得受不了,經常大汗淋漓、渾身濕透。
“設備24小時不停運轉,工人們分班進出不停作業,哪怕是新春佳節。”41歲的吉林省中部城市供水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木林説,從2013年末中部引水工程開工至今,他已6年沒回家過春節了。而這些年,無論陰晴雨雪,無論黑天白晝,無論工作日還是休息日,他的身影總會出現在施工沿線。
當前正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袁木林説,中部引水工程建設單位組織各參建單位把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為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和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來抓,制定了有序施工和疫情防控方案及應急預案,對返崗復工和流動人員掌握返場時間、途經路徑、交通方式等,做好健康監測並建立健康狀況主動申報和按要求對返吉人員進行隔離的制度。截至目前,中部引水工程所有參建人員未出現確診和疑似病例。
既要紮實防控疫情,也要千方百計推進工程施工正常進行。
北京振衝工程項目經理部的丁庭、費曉玲、韓京華,以及更多參建單位的施工者,為了吉林水利事業,這群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們一頭紮在這裡,在130米深的地下隧洞裏奉獻著。
走進隧洞,走進地下深處,才明白正是這群人的堅守,才造就了“松江分流引作渠”的新時代水利傳奇。
2020年年末,汩汩流淌的松花江水將浩浩蕩蕩直通飲馬河流入石頭口門水庫;直通伊通河流入新立城水庫;直通四平市馮家嶺分水樞紐,然後分別流進四平下三台水庫和遼源金滿水庫。
袁木林説,工程主要任務是從豐滿水庫上游庫區左岸取水,向長春、四平、遼源以及所屬的雙陽區、九台區、德惠市、農安縣、公主嶺市、梨樹縣、伊通縣、東遼縣等11個市(縣、區)及沿線26個鄉鎮供水,解決這些地區居民生活和工業用水短缺的問題,總受益人口1060萬人,佔吉林省總人口的38.5%。
那時,吉林省中部這片土地,將發生怎樣的巨變?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