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又到了“雨氣排殘暑,風聲送早秋”的季節。江蘇省中醫院呼吸科孫子凱主任醫師指出,今年夏季酷熱,人體消耗大,體內的營養物質相對缺乏,故有體重減輕、倦怠乏力、食欲降低等體虛症狀,早秋時節調養身體很有必要。
早秋季節氣溫仍然較高,然而由於雨水較多,因此目前秋燥的一應表現,如皮膚乾燥、容易瘙癢、舌紅少津、大便幹結等表現還不明顯,但其實人體已經開始受到秋燥的影響,“肺司呼吸,主皮毛,與大腸相表裏。”但肺又為嬌臟,不耐寒熱,喜潤惡燥,很容易受到燥邪的侵犯,耗傷肺之陰精。最近雷雨天降水較多濕氣較重。而“濕”是導致各種疾病的常見原因,如果濕邪侵犯人體,容易導致腹部脹滿、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身體沉重困乏等症狀。
中藥湯劑調理:治從清燥潤肺為主
早秋所感受到的燥邪屬於溫燥,往往帶有夏的餘熱,燥易傷肺,耗傷陰津,表現為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幹咳少痰、咽幹口燥、大便幹結,舌紅少津等。中醫辨證證屬溫燥,治從清燥潤肺為主,擬方桑杏湯加減。常用桑葉、杏仁、南沙參、麥冬、梨皮、川貝母、蘆根等。若燥邪傷肺較重,證見身熱,幹咳,舌紅少苔,脈虛大而數,則屬溫燥重證,則宜清燥救肺湯,藥用桑葉、生石膏、阿膠、胡麻仁、枇杷葉、人參、麥冬、杏仁、甘草等。
秋屬燥,燥勝則幹,肺為嬌臟,最怕燥,而燥氣最易傷肺,秋天最易肺燥陰虧,因而,秋天最需要潤肺。燥則潤之,可以用沙參、麥冬、天冬、杏仁、百合、秋梨、荸薺、銀耳、甘草等。
秋天的肺燥還常與肺腎陰虧並見,除肺胃津虧症狀外,還有頭暈、腰酸、精少、帶下等症,甚至出現五心煩燥。藥用枸杞子10克、麥冬10克泡水飲用,或者服六味地黃丸或大補陰丸(熟地黃、龜板、豬脊髓、黃柏、知母、蜜)。
飲食調理:多吃甘、淡、滋潤的食品
注意飲食調理,以適當多吃甘、淡、滋潤的食品,既補脾胃,又養肺潤腸。另一方面是補肺氣。保證合理的營養是補肺氣的基礎。要注意防止熱能過剩,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而不能放縱食欲,大吃大喝。
中醫稱“秋氣燥,宜食麻仁,以潤其燥”。首先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應當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蘿蔔、西葫蘆、茄子、綠葉菜、蘋果、香蕉等。另外,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因此提倡吃一些有散發功用的辛香氣味食物,如芹菜。
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生吃清火潤肺,生津止渴,止咳化痰,適宜於陰虛肺燥,出現肺熱咳嗽、咽幹喉痛、大便幹結的人食用。若老人肺燥脾虛,生吃梨,易便溏腹瀉,則宜蒸梨或煎煮服用。另外,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潤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同時可適當多食一些酸味果蔬,食酸以收之。
亞健康人群:更應進行補給
經歷過今年高溫,平時屬於亞健康人群,此時更應進行補給。專家建議,江蘇省中醫院院內製劑至靈菌絲膠囊可以服用,它主要成份冬蟲夏草、黃芪等,傳統中藥,價格“親民”,可補虛損,益精止咳,化痰。具有抗炎,止咳,降血脂,增加心肌與腦供血作用;黃芪補益中氣,養血活血,利水消腫。二藥合用能補腎養肺,固精益氣,提高人體免疫力。
對一些腫瘤患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炎和乙型肝炎患者等,經歷過高溫天氣,此時更要調養。專家建議另一個省中醫院院內製劑參希膠囊,主要成分黃芪等,既可補氣固表、脫毒生肌、利尿退腫,又能夠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還可益氣健脾,補腎安神。可以減輕腫瘤放療和化療的毒副反應,治療缺硒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等,安全有效。(文 馮瑤 編輯 張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