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市準備不足陷困局,業內人士分析原委進良策 ——共享單車,“死結”並非無解
共享單車給城市帶來了很大便利,但是亂停亂放,就像雙刃劍一樣深深刺痛了城市,慢車道、綠化帶、街邊角落裏,到處都有亂停亂放的單車,各大城市地鐵出口尤其淤積嚴重。對此,前不久來寧參加南京“軟博會”高峰論壇的摩拜單車聯合創始人兼CTO夏一平,有獨到見解。
夏一平認為,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一是共享單車發展速度太快,二是城市慢行交通、停車設施欠賬太多。“單車停放、淤積的地方,恰恰是市民騎行、泊車需求大的區位,譬如地鐵站點、商超周邊、主次幹道邊上,這些地方自行車點位普遍不足。”夏一平認為,城市規劃、道路建設“以小汽車為導向”,慢車道、非機動車停車空間一再壓縮,加之許多單位、小區拒絕網租自行車進入,更讓單車停放矛盾無形中放大。然而多數城市一味簡單化地對單車清拖,以至於多數單車集中停留場地車滿為患。“許多城市口口聲聲鼓勵自行車交通,聲稱要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可一旦看到共享單車的迅猛勢頭和停車困境,又紛紛縮回去了。”
“那麼多單車被清拖而且難領回,我們也很心疼。”夏一平駁斥了所謂單車企業依靠資本運作“刷存在感”,而對單車被清拖“滿不在乎”的説法,“我們是企業,是企業就要謀求經濟效益,單車棄置不用,不僅是企業的損失,也是社會的浪費。”
以一輛車每天騎行四五次、一次收費1元計算,企業是有利可圖的,應該可以騰出財力聘用線下管理人員。然而事實卻是,各單車企業眼下除了“砸錢投車輛”,還在“免費圈客戶”,競相推出免費、低價騎車活動,比如象徵性地收1元錢,送騎1個月,相當於“白菜價”了。因此各企業都處虧本競爭和擴張階段,目前尚無力改善線下管理。
不僅如此,單車企業的惡性競爭,還讓許多本可通過線上管理引導停車的技術手段也未採用。夏一平介紹,如果城市設定停車點位,劃定“電子圍欄”,通過“互聯網+停車”規範單車停放,在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譬如對用戶違規停車扣信用分乃至押金,但是各企業為取悅客戶、穩住客源,都未採取這些懲戒措施。
城管部門簡單化地清拖,單車市場的無序競爭,以及用戶只圖自己方便亂停亂放,使共享單車發展結了“死結”。專家認為,目前共享單車有關各方就像陷入了“囚徒困境”,彼此難溝通,誰都不鬆口,以致收到了最壞的結果。
交通專家們則認為,破局共享單車困境,有個“利益最大化”的前提,那就是國家十部委8月初出臺的鼓勵和規範共享單車的四大益處:滿足公眾出行需求,解決城市交通出行“最後一公里”,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構建綠色出行體系。因此無論是有關部門、單車企業還是註冊用戶,都應為求得這個“最大公約數”做出努力:城市要努力優化慢行空間,提供非機動車點位,因為一輛單車的停行空間,僅為小汽車的1/10,城市有條件、也有義務為綠色交通騰挪空間;企業為培育市場、可持續運轉,也應擯棄損害環境擴張用戶的做法;各單位、小區也不能拒停單車,釀成外部空間的“公地悲劇”。
從根本上説,率先“鬆口”和“作為”的當是城市自身,因為無論是優化慢行和停車空間,還是制止單車企業惡性競爭,都屬於城市應有的“服務環境”。有關部門該出手時出手,才能維護單車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落實企業維護停車的主體責任。同時推動單車行業建立誠信體系,利用物聯網、大數據規範用戶停車。此外,引導單位、小區不得拒停單車,以及在建設中予以保障,也只有住建、房産等部門能夠牽頭實施。“有關部門把城市和市場環境做好了,政府、企業和用戶的關係理順了,共享單車必會迎來健康有序發展,讓城市、市民雙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