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寧高校、中科院、諾獎團隊來加盟 8家新型研發機構集聚南京開發區
“高大上”的鐳射測風雷達、“接地氣”的政務服務機器人,還有“牽手”諾貝爾獎得主、“石墨烯之父”實現産業化應用的石墨烯電子標簽和射頻天線……這一個個已經或者即將走向市場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都來自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高端人才團隊一起打造的新型研發機構。12月17日,南京日報記者來到南京開發區新港高新園,對聚集在此的幾家研究院進行了實地探訪。
諾獎團隊深入融合,成功孵化石墨烯産業化項目
走進新港高新園紅楓科技園A1棟一樓,南京鼎騰石墨烯研究院新建成的生産線正在生産石墨烯電子標簽和射頻天線。“本月我們已開始小批量試量産,預計明年正式實現量産,年産能最高可達6億個標簽。”工作人員介紹。該研究院由“石墨烯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帶著技術和團隊與南京開發區聯手共建,一年多來已成功孵化多個項目並將其産業化。
“石墨烯天線是我們在南京的第一個産業化項目。”南京鼎騰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呂靜喻介紹,牽手南京之前,兩位諾獎得主聯手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于2013年在英國設立了從事石墨烯材料與技術市場化的國際知名公司BGTM。南京研究院將重點圍繞再生能源及能源儲存、生物醫藥材料等領域開展創新應用。下一步,在兩位諾獎得主及其團隊的深度參與下,還將在南京打造石墨烯産業創新中心。
在棲霞區政府服務中心,有個“明星服務員”名叫小棲,穿著銀黑相間的炫酷“外衣”,頂著一個圓圓的大腦袋,肚子上“挺”著一塊大螢幕,腳踩“風火輪”,“行走”起來動作敏捷……他可以與人進行語音交流、識別人臉、引導前來辦事的市民到合適的服務窗口,還可以通過輕觸他“肚子”上的螢幕,了解更多政務服務事項。
小棲是南京南郵信息産業技術研究院研發的南京市首款“政務服務機器人”,今年初正式上崗。該研究院由南郵和南京開發區合作共建。研究院院長李曉飛表示,正式運營三年不到,研究院已孵化40多家企業,目前研究院正與第三方企業一起,為棲霞區搭建智慧城市安全綜合治理運營平臺。
推動科研項目企業化落地,研究團隊佔“大股”
探訪中南京日報記者發現,由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和南京開發區共建的南京先進鐳射技術研究院,通過“開放辦院、合作共贏”,吸引了大批創新創業人才、企業和産業資本集聚,尤其是其讓科研團隊“佔大股”的模式,極大激發了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南京牧鐳鐳射科技有限公司是該研究院孵化的40多家企業之一。一台長得很像空調外機的“箱子”,便是牧鐳鐳射的拳頭産品—鐳射測風雷達。“以往風力發電企業進行風場前期選址和風資源評估,往往要在現場建設百米多高的測風塔,成本高、安裝維護難。為此,我們研製了首款自主知識産權的測風鐳射雷達,可實現從幾十米到數公里範圍內風速、風向、切變、湍流等風場信息的實時測量,填補了國內産業化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牧鐳鐳射技術總監朱海龍介紹。
“這一産品的核心技術來自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我們買斷這一技術後,由專門的科研團隊進行了二次開發,成功將這一軍工技術轉為民用,但真正要將這一産品變為商品走向市場,還需要一個載體。於是,我們與資本方合作,以科研團隊為主要成員創辦了牧鐳鐳射公司。”南京先進鐳射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軍介紹,企業成立僅2年,産品已實現量産,今年銷售將達數千萬元,明年還將翻番,企業估值已超2個億。目前,項目研發團隊和其他員工持股超60%,研究院所佔股份只有12.5%,大力度的股權激勵舉措,加大了科技成果市場化的推進力度,目前研究院所有項目都做到了研究團隊“佔大股”。
又有三家新型研發機構落戶
近年來,南京開發區按照“研究院+轉移轉化平臺公司+産業鏈項目公司+産業基金”四位一體合作模式,陸續牽手中科院、北大、南大、南郵、諾獎團隊,建立了中科院南京先進鐳射技術研究院、北京大學南京産業創新研究院、南京大學南京光電工程研究院、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産業技術研究院、南京鼎騰石墨烯研究院5家新型研發機構。
“通過這些研發平臺,開發區迅速聚集了一批頂尖人才團隊,承接了一批國家級的産學研項目,促進了一批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並且孵化出了一批産業化的項目公司,産學研合作成效明顯。”新港高新園建設發展公司副總經理、南京光電技術研究院院長馬寧告訴記者,前不久舉行的南京市“兩落地一融合”第一批新型研發機構項目簽約儀式上,新港高新園“清華大學南京智慧製造研究院”、“南京工業大學增材製造粉體材料研究院”、“東南大學中德新能源汽車製造技術研究院”3家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項目正式簽約。加上原有的5家機構,今後新港高新區內將有8家新型研發機構集聚。
馬寧表示,當前,園區正加快推進3家新機構落地,力爭2018年一季度實現首批企業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