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瀋陽市全年降雨不平均,降水呈現北少南多、春少夏多的特點,尤其是春季4-5月份降水僅為全年的10%左右,給春耕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5月23日8時40分至9時50分,由本報與瀋陽市政務公開辦聯合舉辦的民生連線節目邀請瀋陽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權威解讀瀋陽市如何進行人工影響天氣,以及人工影響天氣的重要作用等。
本期嘉賓
瀋陽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 郭正強
2018年旱情不容樂觀
瀋陽市目前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341立方米,約是全省人均佔有量的2/5,僅為全國人均水準的1/6,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700立方米的最低生活保障線。2017年瀋陽市平均降水量為467.0毫米,僅為常年平均降水量(624.4毫米)的7成,其中春季(3~5月)降水量為44.0毫米,不到歷年同期(97.6毫米)的5成,出現嚴重春旱。2017年封凍前最後一次土壤墑情觀測結果顯示,瀋陽市平均耕層土壤重量含水率為18.3%,比歷年同期低0.2個百分點,較上一年同期低0.4個百分點。其中康平地區土壤墑情較差,土壤相對濕度僅為57%。瀋陽地區降水呈現北少南多、春少夏多的特點,尤其是春季4-5月份降水僅為全年的10%左右,瀋陽市幾乎每年都有階段性旱情發生。
截至5月20日數據顯示
2018年瀋陽市旱情情況仍不容樂觀
1月1日至5月20日
瀋陽市平均降水量為50.8毫米
比常年同期(94.0毫米)偏少5成
比去年同期(73.6毫米)偏少3成
利用人工影響天氣增加降水已經成為抗旱減災,增加水資源,改善和修復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
瀋陽上空有約80.85億立方米“水資源”
根據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評估,瀋陽市空中水資源總量約80.85億立方米。若人工增雨效率為10%,則瀋陽年均雲水資源開發潛力值至少為8億立方米。
瀋陽市2018年計劃開展
12-16次人工增雨作業,擬出動作業車輛240車次、作業人員500人次,發射人工增雨火箭彈600-700枚、燃燒地面增雨焰條400-500支,同時協調申請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的增雨飛機支援我市人工增雨作業12架次,60人次,作業30小時,完成全年人工增雨3億立方米的作業目標。
1~5月
瀋陽市開展增雨作業6次
發射增雨火箭264枚
燃燒增雨焰條143支
5月22日增雨作業
發射增雨火箭126枚
燃燒增雨焰條71支
有效緩解了旱情
相關連結
“呼風喚雨”啥原理?
呼風喚雨、改變天氣、趨利避害是人類自古以來追尋的夢想,人們為此一直在努力地探索,科技進步使這一夢想部分得以實現,讓人工影響天氣成為可能。
人工影響天氣是指為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學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實現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霧、防霜等目的的活動。其原理是基於自然雲和降水雲的形成過程而建立的,是通過大量的室內、數值模擬實驗和外場科學實驗驗證的,具有堅實的科學基礎。
雲和降水的發生、發展是大氣動力熱力過程和雲中微物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産物,要形成降水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雲中水汽豐富、凝結核充足和有氣流上升運動。 一般來説,積雨雲、濃積雲和雨層雲容易降水,而晴天的積雲和層積雲不易産生降水,最有利於雲滴增長的是冰水共存的混合雲。
人工增雨 人工增雨是指在適當的天氣條件下通過向目標雲播撒適量的催化劑以影響雲的物理過程。人工增雨還可分為冷雲人工增雨和暖雲人工增雨。
人工防雹 災害性冰雹主要産生在強對流的積雨雲中,在這種雲發展的初期就向其雹胚形成區中增加大量的人工晶核,冰雹的增長受到抑制,雹胚也就不能長成危害嚴重的大雹塊了。
人工消雲減雨 人工消減雨有兩種方式,一是在目標區的上風方通常大約60-120公里的距離進行消雲和提前降雨作業,讓雨提前降落;二是在目標區上風方通常大約30-60公里往雲裏超量播撒冰核,從而阻止和延緩了大降水粒子的形成。
人工消霧 霧分為冷霧、暖霧和冰霧。消冷霧主要是向霧中播撒碘化銀或者乾冰、液氮、丙烷等製冷劑,從而産生大量冰晶,並迅速增長沉降,以減輕霧的濃度。(記者 杜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