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530億元落地 看中的就是遼寧營商環境
營口仙人島,民間傳説中“八仙過海”登岸之地。6月8日,遼寧轉身向海全面振興和中國石化産業世界性崛起的腳步在此共振——總投資530億元的中海石化(營口)700萬噸/年DCC項目(以下簡稱“中海石化項目”)在此開工。
DCC催化裂解工藝被譽為石化産業的“綠色晶片”,中國在該領域擁有全球領先的自主知識産權。這一體量和技術上“高位開局”的項目達産後,世界級石化樹脂生産基地將在遼寧形成。
去年9月,中元融通投資有限公司入遼,一舉並購重組27家公司,其中,中海石化項目被中元融通定位為在遼寧長遠發展的“實體産業中心”。
大手筆佈局遼寧,信心從何而來?對“新時代的重要機遇已到遼寧”的判定、對遼寧上下“天時地利人和高度契合”的認知、對營口反映的遼寧營商環境脫胎換骨變化的感受,讓中元融通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富斷言:“投資遼寧,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
錨定遼寧機遇 搶灘佈局“窗口期”
仙人島經濟開發區位於營口沿海最南端,昔日的小漁村已初具生態新城規模,港口配套優勢明顯,石化産業集聚,更為難得的是原生態海濱旅遊資源保護完好。
在張玉富看來,這裡是國家級經濟戰略新風口將到遼寧的“顯示器”,是遼寧經濟向海發展、中國石化産業世界性崛起、傳統石化産業轉型升級三大機遇期的決勝地。“我們在新風口到來之前作出預判,佈局窗口期正當其時”,張玉富將這樣的理念比作“風颳起來時是不開窗的”。
緊鄰俄羅斯石油天然氣主管線、毗鄰640兆瓦華能熱電廠、近擁30萬噸級原油碼頭,經過多年有厚度、有品質的沿海開發,仙人島賦予中海石化的基礎優勢,放眼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石化項目,可比者寥寥。
中元融通並購中海石化項目後,經過對近年世界石油石化市場變化的分析,作出錯位化、差異化調整。引入的DCC工藝以重油為原料,有“粗糧細做、吃凈榨幹、節約資源、環境友好”的特質,生産出的高品質烯烴、芳烴、油品等豐富的輕油、化工産品和原料,可供給仙人島石化産業發展下游製品加工項目。
項目達産後,將帶動中國石化産業實現技術和産業附加值全面提升,預計年綜合稅收將實現150億元,拉動上下游産業,吸納5萬人以上就業。更大的社會價值在於,這樣一個綠色環保的石化項目建成後,既能為區域經濟帶來“金山銀山”,又能讓子孫後代一直擁有仙人島的“碧海藍天”。
“營口環境”讓企業家更願意承擔風險和責任
市場活力來自於人,特別是來自於企業家,來自於企業家精神。而“企業家精神”的弘揚,需要良好的土壤和環境。環境好一點,意願就強一點;環境差一點,做得就少一點。減分再多一些,他們或許就會用腳投票。
“中海石化項目重組的過程是頗費週折的。涉及繁雜的歷史遺留土地、稅費、債務等問題,如果政府部門用老思路去處理‘老大難’,這個項目不會短短幾個月就獲得重生。”張玉富説。
好環境的根本在幹部隊伍,在幹部狀態。碰不碰難題,是對“敢擔當、有作為”的考驗;解不解得開難題,是對判斷力、決策力和執行力的檢驗。“顯而易見,在人的靈魂深處進行了革命”,將更好弘揚企業家精神作為招商引資工作重點,將企業家精神的弘揚作為營商環境好轉的現實體現,這是張玉富對營口營商環境變化原因的深刻解讀。
張玉富感受到,當地幹部已然樹立起一流營商環境所應具備的規範精神、法治精神和可持續原則。政府部門每次洽談都帶著律師,從自身責任和擔當出發,為企業著想,在“最初一公里”就設置好“最後一公里”的解決方案。“新人理舊賬”,兼顧既成事實和新的發展變化,讓壞賬變好、好賬更好。
在遼寧投資我們有信心
中元融通去年9月“入遼”以來,並購了27家公司,重組總資産約160億元,穩定了4000人就業。這是用真金白銀對遼寧投出的信任票。
早年在大學任教、闊別家鄉十幾年的遼寧人張玉富欣然“回遼”。他説,遼寧處在東北亞區域經濟的核心地位,對京津冀一體化起到承接轉移的重要作用,國家産業政策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在新動能深刻重塑經濟增長格局的新時代背景下,遼寧要相信自己,堅定發展的自信和自覺。
資本向來逐利而往。雖然遼寧經濟運行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還很多,海內外投資者卻沒有讓“老黃歷”束縛手腳,對投資遼寧表現出更多的興趣。其中固然有區位、資源、要素、成本等優勢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政策優厚、誠信公正、監管得當、服務高效的營商環境持續完善。
張玉富説,在項目盤活、復工的過程中,省、市、縣(市)、園區各級幹部的理性、主動、“全心全力”打造軟硬環境,讓他堅定了投資信心。三年內,中元融通在遼寧總投資規模將達到800億元。(記者 高漢雷 張繼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