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記者走進遼寧思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産品展廳,幾個玩具一般的産品格外引人注目。“可別小看它們,這是公司的專利産品之一——靚彩物聯網超聲波水錶,其科技含量達到世界先進水準。”企業負責人自豪地説。在丹東,類似的“小巨人”或“專精特新”民營企業已達70多戶。
平凡的企業,不平凡的作為,連接二者的主線便是改革與創新。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弱到強,改革開放40年來,丹東市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市場主體數量不斷增加,逐步形成以骨幹企業為龍頭、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體,分工合理的民營經濟發展新格局。2017年,丹東市私營、個體經濟單位數量達15萬個,佔全市市場主體總量的95%以上。截至目前,私營、個體經濟單位數量已達16.41萬個。
改革開放之初,丹東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寥若晨星,而2017年,丹東336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80%以上都是民營企業。
嬗變,由時代造就,也源於沃土滋養。黨的十八大以來,丹東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系統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在減少和規範行政自由裁量權、行政審批“最多跑一次”等方面精準發力,使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呈現井噴式增長。今年前4個月,丹東市新登記市場主體11523戶,註冊資本總額同比增長97.5%。
眼光向內,聚焦丹東工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現狀;眼光向外,對標先進地區,找出差距,明確定位。2017年,丹東吹響了“重振輕工業名城雄風”的衝鋒號。2018年春,進一步明確了重振輕工業名城具體措施及時間表。
思路決定出路。丹東再塑輕工業名城戰略充分激發了民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截至目前,丹東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7.2萬戶,同比增長4.82%;註冊資本總額2925.46億元,同比增長64.63%。其中,私營企業2.78萬戶,個體工商戶13.63萬戶。(記者 黃寶鋒 蔡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