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不到8時,葫蘆島市楊家杖子經濟開發區總工會手工編織培訓基地就熱鬧起來。這邊教室裏,學員們圍著基地特聘的國家級手工編織指導師,探討著各種編織技法;那邊教室裏則變成了車間,針線穿梭,精美的坐墊、腳墊、足球、手工箱包等製成品堆滿教室……
“一開始來這兒培訓,是為了下崗再就業,現在是為了多掙點。活多的時候,每月能賺2000多塊錢,不多時也能有千八百。”60歲的張玉淼對記者説。
從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到幫助職工增收致富,楊家杖子工會專注十年,打造出了這個技能培訓精品項目。十年來,這裡累計培訓下崗職工和農民工1萬多人,並幫助他們實現就業,培訓扶持創業帶頭人100人,吸引投資達1000萬元。
上世紀90年代末,楊家杖子礦務局關閉,很多職工下崗,怎麼辦?
為黨和政府分憂,為職工群眾解難,楊家杖子經濟開發區總工會走村屯、訪職工,通過召開座談會、深入調研等多種方式傾聽職工心聲,明確了抓培訓、促就業、保收入的工作思路,並鎖定了手工編織項目。
“這裡的下崗工人年齡偏大,技能單一。手工編織的培訓特點是集中授課、分散管理,採取‘小型、業餘、靈活、分散’等多種形式,在城市可以深入到社區,在農村可以深入到村屯,女工們把編織用線領回家,做完成品再送回來,坐在家裏就能掙錢。”楊家杖子經濟開發區總工會主席王紹相説。
基地成立之初,工會組織就把培訓作為職工就業的前提,基地與葫蘆島當地的手工製品企業密切配合,培訓科目根據企業用工需求設置,培訓內容根據訂單情況進行調整,什麼專業好就業就培訓什麼。
2008年年末,受國際市場需求波動影響,國內編織行業銷量大減。楊家杖子的工會幹部奔走在瀋陽、哈爾濱各大手工編織市場,找商戶了解行情,購買新款成品拆解學習,跑廠家洽談訂單,接連拿下瀋陽、北京、濟南、鄭州和廣州等地汽車坐墊的訂單。
訂單接連不斷,培訓基地逐漸擴展到建昌、龍港和南票等地區。2014年,開發區管委會克服重重困難,將當地一所學校教學樓改造成新的培訓基地,新基地教學面積達2600平方米,配備了具有國家級手工編織指導師資質的培訓師30名,開設10個培訓專業,年培訓能力達2000人。2017年,葫蘆島市總工會投入10萬元將基地的産品展示廳進行升級改造。
職工隊伍穩定了,基地硬體設施上檔次了,“金鳳凰”也飛來了。去年,浙江商人王東盛經過多次實地調研考察,最終投資1000萬元成立“葫蘆島市綠寶手工製品有限公司”,這也是楊家杖子經濟開發區自成立以來第一個千萬元引資項目。(記者 劉大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