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股上市公司2018年半年報披露收官,上市金融機構區塊鏈佈局也浮出水面。A股市場上,至少有17家金融機構在半年報中披露出區塊鏈技術最新動向,在應用場景中,“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成為最主流的組合,已落地多款服務平臺。
其中,工商銀行的“工銀e信”、平安銀行的“供應鏈應收賬款服務平臺(SAS)”、貴陽銀行的“爽融鏈”等均運用區塊鏈技術助力實體經濟,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痛點。
此外,貿易融資、客戶服務等也成為金融機構青睞的區塊鏈應用領域,建設銀行、光大銀行等在此多有建樹。由此可見,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作用愈加凸顯。
工商銀行、平安銀行
“搶灘登陸”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是銀行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繫在一起,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産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
目前,供應鏈金融在我國仍然處於初步發展階段,不過,受益於應收賬款、商業票據以及融資租賃市場的不斷發展,供應鏈金融在我國發展較為迅速。據悉,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元。
記者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在滬深兩市金融業類的87家上市公司中,有17家在半年報中著重提到了區塊鏈技術的研究成果,15家為銀行,佔據絕大多數。其中,供應鏈金融成為與區塊鏈技術關聯次數最多的領域,成為金融機構佈局區塊鏈的主戰場。
供應鏈金融是落地成果最集中的領域,包括工商銀行、平安銀行、交通銀行、南京銀行、貴陽銀行等10余家金融機構均有涉及,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服務平臺成為主力PK的重點,工商銀行的“工銀e信”、平安銀行的“供應鏈應收賬款服務平臺(SAS)”等都各有側重。
工商銀行平臺的特色是側重信用延伸。其在2018年半年報中表示,積極開展線上供應鏈融資服務,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核心企業信用跨層級流轉工具“工銀e信”,支持核心企業信用向産業鏈末端小微企業延伸。
事實上,區塊鏈技術特點能有效解決供應鏈金融信用痛點。
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供應鏈金融體系的信用穿透,為二級供應商分銷商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工信部信息中心在《2018年中國區塊鏈産業白皮書》中指出,區塊鏈主要在其中發揮兩個作用,首先是核心企業確權過程,包括整個票據真實有效性的核對與確認;其次是證明債權憑證流轉的真實有效性,保證債權憑證本身不能造假,實現信用打通,進而解決二級供應商的授信融資困境。
而平安銀行著力發展應收賬款類業務。平安銀行依託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computing雲計算)技術,搭建供應鏈應收賬款服務平臺(SAS),賦能升級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為核心企業産業鏈上游供應商提供線上應收資産交易、流轉服務,推動供應鏈金融業務“雙輕”轉型,支持中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2017年末,SAS平臺業務通過監管備案,完成首單融資;2018年上半年,SAS平臺業務規模突破10億元,已有上百家用戶獲得平臺服務支持。
在商業銀行的業務實踐中,通常認為供應鏈金融的産品分為應收類(基於應收賬款融資)、預付類(預付款融資)和存貨類(現貨質押融資)三大類産品。某銀行業人士解釋道,應收賬款融資是指在供應鏈核心企業承諾支付下,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可以用未到期的應收賬款向金融機構進行貸款的一種融資模式。
傳統金融機構集體進軍供應鏈金融並不是偶然。市場上一直流行著這樣的説法,供應鏈金融被認為是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落地的首戰場,為何會有此結論?
科達股份Chainplanet分析師楊智萍有著多年傳統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經歷,對供應鏈金融進行過深入研究。她對記者分析道,在傳統模式中,核心企業並不掌握其生産經營與銷售情況,也就沒有足夠的數據來判斷上下游企業信用情況;再加上供應鏈條上的確權不明確,商業銀行不好評估企業信用,最終導致生態內融資因此不暢。
“區塊鏈技術的介入,主要可以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解決信用數據庫的問題,數據龐大有序不可篡改;還有一個就是確權問題,就是債權具體、可追溯、永久儲存。” 楊智萍進一步補充道。
“區塊鏈+供應鏈金融”
仍在磨合期
雖然市場上掌聲一片,但“區塊鏈+供應鏈金融”仍處於“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地位。
理論上,區塊鏈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點正對供應鏈金融的痛處。不過,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一些現實阻礙因素。楊智萍認為,現階段供應鏈金融領域的實際應用還是相當不成熟的。
她向記者援引了某項目方的觀點。該項目方從市場角度闡述了現階段“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存在的三個難點。首先,將平臺上的數據都上鏈處理,需要核心企業的配合,需要核心企業與供應鏈金融企業之間先建立起高度的互信,或者商業利益上達成一致,否則平臺很難將數據共享出來;其次,還要調動起平臺上經銷商的積極性,使其積極上鏈,在沒有代幣發行的情況下,如何吸引經銷商作為節點加入到區塊鏈系統上,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再次,針對一個核心企業的産業鏈建立起聯盟鏈系統,需要付出一定的開發成本。
楊智萍從宏觀角度向記者補充了原因,她認為,一個原因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完善,另一個原因是政策監管的風險。另外,區塊鏈行業人才的稀缺也是重要原因。
而針對行業人才的稀缺,鏈塔智庫合夥人、首席分析師于睿給出了更多解釋。他表示,區塊鏈的應用落地會改變行業原有的工作方式,牽扯甚廣,落地的隱形成本不可忽視。企業需要相關人才配合,金融機構需要具備新知識的從業人員,同時也要求資金來源能夠理解這種新的操作方式。這個牽扯到人才、時間等方面的成本,是區塊鏈落地供應鏈金融領域甚至各個領域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
此外,于睿對“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叫好不叫座現象有著更深刻的解讀。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落地,是通過技術的手段,將企業與資信、交易相關的數據,在線化、可信化,進而可交易化,這毫無疑問是一種更先進的市場和交易方式。他對記者表示,除去上述落地隱形成本的問題外,“區塊鏈+供應鏈金融”落地還會遇到兩個問題,分別涉及金融業的根本痛點和創新本身必經的示範推廣過程。
金融業的根本痛點是過多的資金、過高的收益預期,對應太稀缺的優質資産。區塊鏈對資産端進行透明化和可信化,只是對融資過程優化,但並沒有對資産品質進行優化。于睿解釋道,“這就導致雖然有一定數量的金融機構和企業參與了相關的區塊鏈,但實際上,可以融到資的企業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資産品質透明後尋租空間下降,導致融資成功率暫時下降。”
此外,區塊鏈對行業産生積極作用,更依賴規模化、網絡化,必須從更高維度推動。他表示,不單單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在整個區塊鏈的落地過程中,一般要經歷較長的示範推廣階段,即使進入推廣階段,也可能因為成本高昂和綜合性能不夠全面,無法有效應對市場競爭。“另外,創新者還要面對既有的制度風險和利益競爭風險。比如在供應鏈金融領域應用區塊鏈,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傳統參與機構的利益分配格局。也會導致落地的時候遇到一定程度的反彈。”于睿進一步補充道。(記者 邢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