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論壇
8月5日,《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在首屆中國區塊鏈媒體社會責任論壇上,面對五十多家中央媒體和二百多家區塊鏈媒體,發表了以下演講:
有一個男青年在相親網站上發佈了自己的簡介,簡介的封面上註明自己是工程師,但好幾天沒人點開。後來他把封面修改一下,加了三個字,變成“區塊鏈工程師”,很快就收到360多封求愛信。
雖然無從考證這個故事的真偽,但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形卻是千真萬確的。《科技日報》在網站和新媒體上發佈的報道,凡是和區塊鏈沾邊兒的,點擊率都很高,高到明顯超過一些稿件本身的品質或新聞價值。
應該這樣説,作為數字經濟的一種底層支撐技術,區塊鏈是很有前景的。所謂區塊鏈,就是建立一個基於網絡的數據區塊,或者叫公共賬本,每一個區塊包含了一次網絡交易的信息。網絡中所有參與的用戶共同在賬本上記賬和核賬,所有數據都公開透明。
在我看來,區塊鏈的最大意義在於“去中心化”。區塊鏈技術以其分佈式、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徵,能夠有效彌補傳統信用體系不健全,防止信息篡改和偽造,這些優點對於嚴重缺乏契約精神的中國社會來説,或將嚴絲合縫地補齊短板。
當前,人們對區塊鏈的認知和應用主要還停留在金融、電子商務等領域。作為金融科技的一種創新,區塊鏈技術有可能引發商業模式的一場顛覆性變革,進而重塑整個經濟結構。
但另一方面,區塊鏈技術現在還處於生長髮育期,無論技術路徑還是商業模式,都很不成熟,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區塊鏈行業目前的狀況也説明瞭這一點,許多人只是對數字貨幣樂此不疲。特別是2017年以來,比特幣幣值的大幅波動和區塊鏈概念的火爆,刺激了打著區塊鏈招牌的傳銷詐騙層出不窮。這不僅給行業本身帶來巨大投資泡沫,也對行業監管構成嚴峻挑戰。
2018年8月16日,《科技日報》一版重要位置刊發通訊,《比特幣跌落神壇,區塊鏈亟待敗虛火》。這篇報道的新聞由頭是,一枚比特幣的幣值2017年底曾被瘋炒到十幾萬美元,而到8月14日已跌破6000美元。
有必要提個醒:作為一項新技術,區塊鏈的前途最終還是取決於它在實體經濟中的落地應用。
2016年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顯示,服務業營收佔比為40.2%,首次超過製造業的39.2%。許多人為服務業超越製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二大産業而興高采烈,甚至認為中國可以逾越工業化發展階段,直接轉型到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模式。
對此,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不管是從歷史經驗還是從現實情況來看,這都是一種脫離實際的觀點。他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説,在全球製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還處於第三梯隊,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我們要成為製造業強國,至少還得再努力30年。
要知道,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説,製造業永遠是立命之本。中興事件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在這個問題上,咱們千萬得保持清醒的頭腦。
著名新聞人普利策説:“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
試問那些跟風炒作區塊鏈的媒體和記者,你當好“瞭望者”了嗎?“及時發出警報”了嗎?對於P2P、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的跟風和炒作,從根本上説,是缺乏理性定力、缺乏獨立思考和批判質疑的科學精神的表現。
跟風和炒作,往大了説,能夠導致我們的社會偏離正確航向;往小了説,可以影響一項技術或者一個産業的健康發展。我們的媒體理應引導社會和公眾更加理性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好端端的區塊鏈,別把它變成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