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 張鐵東 李浩)
經過近兩周的溝通與等待,9月14日,記者終於走進魯迅美術學院大型組雕《走向勝利》的創作現場,獨家採訪到了魯美師生創作的全過程。
“巨龍”展示革命戰爭光輝歷程
9月14日8時,在魯美雕塑係副主任洪濤教授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一個位於渾南區的巨大倉庫內,在這裡,首次見到了《走向勝利》。
進入倉庫,第一眼看見《走向勝利》時,感受就是兩個字“震撼”!全長30米的組雕如同一條騰飛的巨龍,118個人物栩栩如生,各個不同,有的戰士手拿鋼槍在奮勇向前,有的戰士在拉著一匹戰馬,有的戰士怒目向前……
洪濤介紹説:“去年9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完成改擴建後,為了給全國觀眾獻禮,想增加一個具有標誌性的藝術作品,便委託魯美創作一組反映解放軍革命戰爭光輝歷程的大型室內雕塑。接到軍博的委託,我們雕塑係四個工作室全員行動,一共給軍博提供了8套方案,最終我的方案得到了通過。”
《走向勝利》長30米、高5.1米、寬3.5米,整體外觀好似一條騰飛的巨龍,把土地革命戰爭、全國抗日戰爭、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的經典戰役和人物,展現得淋漓盡致。組雕的總體設計構思,採用人物群像與整體框架相結合,運用極具表現力的寫實與寫意創作技巧,把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以革命浪漫主義與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表現出來。作品“龍頭”體現的是全國解放戰爭,展現了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龍身”體現的是全國抗日戰爭,人們熟悉的地雷戰、地道戰、東北抗聯,在作品中均有展示;“龍尾”體現的是土地革命戰爭,主要展示南昌起義和紅軍萬里長征。
細節處處打動觀眾産生共鳴
《走向勝利》整體宏偉壯觀,細節更是處處打動觀眾,讓觀眾産生共鳴。在反映長征路上最艱苦的爬雪山和過草地場景中,魯美的創作者們塑造了旗手、老戰士、炊事員、小紅軍、女兵、傷員等多個人物形象,記者觀察到,一個旗手雖然身負重傷,但是依然高舉著旗幟,他的前面是扶著傷員的小紅軍和女兵,還有牽著戰馬的老紅軍……人物面部表情凝重而堅毅,作品讓觀者一下子就被帶入到了紅軍長征的年代。
洪濤説:“整個創作過程,體現了我們魯美雕塑係集體的力量和智慧。118個人物,每個人物的軍裝與武器都不同,每個人物的創作,我們都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和影視作品,僅雕塑用泥就用了160噸。創作過程中,我們經歷了瀋陽近年來最熱的夏天,當時創作室的溫度達到了40度,多位創作人員都差點暈倒在現場。‘龍頭’部分是我們最花費精力和時間的,這是表現渡江戰役的組雕,在構圖上表現解放軍在船上迎敵的瞬間。我們用船身來傳遞長江的地理因素,最高處由兩面紅旗構成,一面是八一軍旗,一面是黨旗,周圍是衝鋒的解放軍。迎風飛揚的旗幟,強化了革命浪漫主義色彩,標誌著解放戰爭最終勝利。整件作品,紀念那段不可磨滅的光輝歷史,也是為了向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致敬。”
終稿順利通過軍博審查
9月5日,由軍博館長李洪軍、《雕塑雜誌》主編宋偉光、原天津美院院長鄧國源、中國革命戰爭歷史研究室研究員彭玉龍、國防大學聯合勤務學院學術研究部研究員徐平、國防大學文化學院文化工作係講師王樹山等專家組成的審稿團隊來到魯美。
經過兩天的審查,大型組雕《走向勝利》通過了終稿審查。
審稿團隊現場還召開了一個學術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走向勝利》非常好地體現了創作主題,準確地反映了人民革命戰爭光輝歷程,體現了人民軍隊特有的精神內涵,表現了人民軍隊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走向勝利》專業藝術水準精湛,是國內最大室內主體性雕塑作品,在革命現實主義表現手法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走向勝利》藝術效果好,具有震撼力、感染力,會給觀眾以代入感、浸入感,使觀眾産生一種共鳴。這件作品一定會得到中外觀眾的喜歡,經得住歷史和時間的檢驗,是傳世之作。(記者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