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木偶戲《百里負米》劇照。
核心提示
中秋三天假期應該怎麼過?除了聚會、外出旅遊,還有什麼樣的文化娛樂活動可供市民享受節日的樂趣?記者日前獲悉,遼寧省將在節日期間舉辦以“月是故鄉明”為主題的遼寧省慶中秋迎國慶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展演系列活動,打造有溫度、有情懷、有詩意、有匠心、有深度、有格局的遼寧文化盛宴。
一天一主題,天天有好戲
中秋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是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秋成為中華民族追求幸福生活,嚮往美滿人生的文化符號,成為中華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表現形式和重要載體。值此中秋、國慶雙節來臨之際,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建節俗傳統,培養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對傳統民俗節日的感情,營造歡樂祥和、喜慶熱烈的節日氛圍,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組織策劃了“月是故鄉明”遼寧省慶中秋迎國慶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展演系列活動。
活動由遼寧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承辦,主會場設在位於瀋陽懷遠門內的文馨苑劇場和非遺傳習室,歷時三天,一天一個主題,分別是“歡樂中秋”親子研學體驗、“詩樂中秋”琴誦雅集、“情滿中秋”專場展演,不同的活動主題立意選調不同的非遺項目及相關藝術形式參展,還將在各地設置分會場,與其他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聯動開展。
可觀賞可體驗的 非遺展示展演
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活動突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産活態傳承的特點,每一項內容設計儘量突出體驗性和互動性。
9月21日至22日的“歡樂中秋”主題活動,有小亮溝葦編技藝、岫岩滿族民間刺繡、刻瓷、指畫藝術、烙畫藝術、蓋州皮影戲、糖畫藝術、李永利核雕技藝、關東微雕、劉氏中醫“脈、針、膏”針療法等數十項非遺項目的現場展示;有海城小碼頭幹豆腐、老胡家燒雞、桃山白酒、大連老黃酒、康福老月餅、劉家果子鋪等傳統工藝生産出來的食品供參與者品嘗;有初春枝滿族剪紙、錦州面塑、李氏掐褶紙、丹東面塑等非遺項目的親子研學體驗,還有根據二十四孝故事創編的遼西木偶戲《百里負米》的專場展演。整個兒過程可學、可玩、可嘗、可賞。
寄詩意與家國深情于中秋
關於中秋的詩詞歌賦自古以來數不勝數,中秋誦詩更是中秋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為了陪伴市民過一個充滿詩意的中秋,本次非遺展示展演活動精心設計了“琴誦雅集”這一主題。記者在演出的節目單上看到,22日舉辦的“詩樂中秋琴誦雅集”整場演出包括“月是故鄉明”“明月出天山”“天涯共此時”三大部分,包括《古朗月行》《把酒問月》《蝶戀花》《春江花月夜》《望月懷遠》《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等十多篇經典古詩詞作品。演奏樂器包括古琴、古箏、簫等傳統樂器。
參與展示的兩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是遼南古詩詞吟咏和古琴藝術。遼南古詩詞吟咏源自1773年建成的金州南金書院,因金州當地居民有80%為山東後裔(操膠遼官話),故調式受山東吟咏調影響較大,同時又融合了天津(屬冀魯官話)、山海關及東北方言,逐漸形成併發展成獨特的遼南古詩詞吟咏。
據介紹,這次將詩文書畫、絲竹管弦融入中秋詩詞咏誦之中,把這兩項藝術結合起來將更好地展現出中秋文化的深厚內涵,也更突出了中國人寄託于其中的濃厚家國情感。(記者 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