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7月是大連海洋漁業增殖放流的季節,眼下大連市今年的增殖放流工作正在有序開展,各類即將投放大海的魚、蝦、蟹苗種已經完成或者正在繁育中,從即日起至7月將陸續分批投放大海。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指採用放流、底播、移植等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庫等公共水域投放親體、苗種等活體水生生物的活動,是養護漁業資源、修復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是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轉變漁業增長方式、實現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經過近十年各級海洋漁業部門大規模科學增殖放流,一些大連市民從小就吃、但很長一段時間來在市場上幾乎“絕跡的”海鮮,如大對蝦、“牙片”、飛蟹等再次出現在市民餐桌。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2019年大連市計劃增殖放流中國對蝦29.5億尾、三疣梭子蟹8000萬尾、褐牙鲆1200萬尾、許氏平鲉200萬尾,總計30.44億尾,計劃投入苗種資金4400萬元。增殖放流的中國對蝦就是老大連人懷念的“渤海灣大對蝦”;三疣梭子蟹就是我們常説的“飛蟹”;褐牙鲆就是我們説的“大牙片”;許氏平鲉就是我們大連的“黑魚”。這些都是大連本地常見的特色海鮮。通過增殖放流,每年秋季大連市近岸漁民能夠捕撈到不少增殖放流長大的對蝦、牙鲆魚、飛蟹等海鮮。增加了漁民收入,也豐富了大連海鮮市場供應。根據往年增殖放流效果預計,今年大連市增殖放流投入産出比可達1:10左右。
在此提醒,為防止對生物自身和海域生態環境造成危害,不建議市民和遊客在大連開放海域隨意進行大規模海洋生物放流。(記者 智曼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