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經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推薦,全國首個中國大學生故事基地落戶遼寧大學,同時,中國大學生故事基地專家評審論證會和中國民間文學前沿話題學術研討會舉行。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圍繞新文科視野中的中國故事、故事的藝術轉化及創意實踐、故事的現代傳承與傳播、故事研究的新維度等議題展開討論。
創新故事的創作、 表演形式
民間故事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如何創新性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大學課堂教學的重要責任和內容。遼寧大學文學院院長韓春虎介紹説,遼大建立三院合作的故事人才培養模式,即由遼寧大學文學院學生、相關院係學生以及學生社團共同參與,以民俗文化和民間文學為切入點,以創新課堂教學、創新社團文化為主要渠道,研究民俗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創新與接受,以民間故事為載體,進行多種媒介形態創意改編,不僅為故事的創新性傳承提供了全方位的師資力量,也激發大學生的創新熱情。
據介紹,遼大文學院擁有寫作和文學鑒賞、文學理論、民間文學、民俗學等方面的專業教師,而藝術學院、廣播影視學院等藝術類院係有表演、導演、劇本創作、攝像、播音主持等方面的專業教師,將這些師資力量進行整合後,可以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寫作、表演、導演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在這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經過兩年多嘗試,共創作了20多部民間文學劇本,19個經典舞臺劇,200多個故事音頻劇以及1個大型故事舞臺劇《禿尾巴老李》。
遼大還在教學過程中探索民間文學的傳承與創新途徑,組織學生開展故事創作、表演和舞臺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創新,並成功舉辦了“中國故事節·大學生故事會啟動儀式”,形成了良好的運行模式。
當下故事傳播更應該致力於“屏傳”
在中國民間文學前沿話題學術研討會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劉華指出,隨著故事傳播手段的創新,在故事內容的創作上也要重新進行思考。聯繫當下的創作實際來看,必須引導作者講好今天的故事。對此,劉華提出,講好今天的故事,首先是要學會關注現實生活,專注生活中的新發現。其次故事創作要謳歌真善美,用故事來撫慰當代人的心靈。再次,要加強文學修養和傳統文化修養,故事是文學樣式之一,因此要用文學的眼光和思維進行表達。一則故事,因為修養到了,會深厚起來,豐富起來,生動起來。最後,講好今天的故事,應有生動的表情,學會寓教于樂。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溫州大學教授黃濤認為,網絡的出現,使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民俗、民間文學也發生了變化,口頭傳播的力量削弱,網絡傳播形式更為廣泛。從故事的傳承性來看,傳統形式逐漸式微,原汁原味的故事很難再現。因此民間文學的理論也應當適應社會生活的變化,進行適當調整,跟上社會變遷的步伐。
中國故事委員會主任、民間文學雜誌社社長白旭旻認為,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已經不適用於現代社會的傳播方式,當下故事傳播更應該致力於“屏傳”,即以螢幕為介質,將學生寫故事、講故事、演故事的天賦真正展現出來。同時,他希望民間文學的學術研究要關注傳播媒介的變化,並給予新故事更多的關注。
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曹保明則著重闡釋了故事與人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我們之所以能夠不忘過去的故事,是因為故事具有自身的生命力。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故事,人們需要認知到自己與故事的關係,需要親近故事,親近生活。只有真正走進故事,走進記憶,才能深入思考其中的文化內涵。
遼寧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專業教授江帆表示,東北地區在口頭藝術方面佔據得天獨厚的優勢,民間文學界有名的“故事大家”大多出自東北。遼大烏丙安教授紮根鄉土多年,奠定了遼寧大學民俗學專業的根基。隋麗老師利用課堂進行大學生故事展演,整合了藝術學院和廣播電視學院資源。江帆認為,對民間文學概念的闡述體現了學者們所具有的責任感,為民間文學發展做出了努力。民俗和生活是同步發展的,當下故事仍具有功能性,當下的敘事誰來傾聽,需要進行學術上的梳理。(楊競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