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行走在寬甸滿族自治縣古樓子鄉南荒溝村,放眼望去,一片片廣闊的果園鬱鬱蔥蔥,果園旁村舍點綴,綠樹、灰墻、紅瓦……一幅田園詩畫讓人心曠神怡。
南荒溝,這個曾經的貧困村,如今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201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8萬元。南荒溝村的變化與村黨支部的智慧引領牢不可分。
南荒溝村位於寬甸南部,距離丹東26公里,距離寬甸縣城78公里。全村總面積32平方公里,林地面積4.3萬畝,耕地面積828畝。早在2000年以前,南荒溝村的村民主要靠放柞蠶為生。當時,南荒溝村村民人均收入在5000元左右。然而隨著國家一些相關政策的出臺,徹底改變了南荒溝村的命運。由於放養柞蠶對生態破壞比較嚴重,國家決定對一些山林進行封山育林,其中就包括南荒溝村的一些山林。“這個政策的出臺,當時對於我們南荒溝村來説損失巨大,對村民的生活影響也比較大。”南荒溝村黨支部書記杜元東説,南荒溝村原本就地少林多,村民的收入來源都是靠放養柞蠶。山林不讓放柞蠶了,村民們靠什麼生活?那時,很多村民都比較迷茫,甚至很多村民家裏燒柴都成了問題。
“山林放柞蠶不行,咱們在山上改種其他項目行吧?”村“兩委”班子集體研究後,覺得調整産業結構勢在必行,只有及時調整村裏的産業結構,才能擺脫困境。
最終村“兩委”班子決定利用地域優勢發展板栗産業。“什麼都容易改變,就是人的觀念最難轉變。”由於受傳統觀念影響,而且板栗産業要三年至五年才能見到效益,很多村民對這一産業並不抱有什麼希望。村“兩委”班子多次開會動員,並挨家挨戶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但村民們仍不為所動。沒有辦法,村“兩委”班子只好發動黨員、柞蠶大戶帶頭示範,率先發展板栗産業,三年後板栗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板栗種植的成功,增強了村民的信心,不少村民開始跟著黨員、大戶種植板栗,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南荒溝村不僅板栗産業發展得好,燕紅桃産業也發展起來了。近日,記者來到村民欒吉全家時,他正在自家後山的桃園裏幹活。説起村裏的轉變,欒吉全深有感觸。他説,以前國家要封山育林,俺們還不理解,現在來看,還是國家看得遠啊!這綠水青山,就是咱老百姓的金山銀山。“現在俺家120畝山林全部改成種植板栗、蘋果和燕紅桃了,一年僅燕紅桃一項的收入就能達到30萬左右,這可比放蠶強太多了。”他一邊幹活,一邊樂呵呵地説,現在村裏戶戶有産業,家家有項目,人人有活幹。每到農忙時,村民們都跑到鳳城、本溪等地去雇工。
在農村,致富帶頭人尤其重要。“我們‘兩委’班子成員的家庭收入每年都在10萬元以上,給村民做致富的榜樣。”杜元東説,有班子成員覺得藍莓前景很好,便開始帶領大夥種植藍莓。近兩年,又有班子成員開始琢磨大榛子、軟棗獼猴桃……現在,南荒溝村全村板栗種植面積已達到2萬畝、燕紅桃2000畝、大榛子450畝,在丹集線兩側形成有機、綠色採摘園超過1000畝。
一個人富不算富,村民同富才是富。一直以來,南荒溝村黨支部組織致富黨員與貧困戶結成“致富共同體”,從思想上、技術上、資金上給予困難群眾幫扶。村民楊貴柱是村裏出了名的貧困戶,全家六口人,年收入不到一萬元。村黨支部帶領他發展板栗産業,為其傳授技術、提供信息,使得他很快掌握了板栗種植技術。現在,楊貴柱家年收入超過5萬元。
如今,南荒溝村集體固定資産已經達到500多萬元。村集體有了錢,村委會不僅完善了村基礎設施,還改善村民生活環境。硬化了9公里的村民作業路,修築了跨河便民橋、護河墻壩,還修建了四處文化廣場……産業的發展壯大,居住環境的日益改善,讓村民們有了十足的幸福感,78歲的村民王殿富説:“這樣的日子,這輩子想都沒想過。”
正是村“兩委”一班人的執著與努力,南荒溝村先後獲得“遼寧省農村文化示範廣場”“遼寧生態村”“遼寧省優秀文化陣地”“丹東市文明村標兵”“丹東市文化廣場活動先進村”“平安示範村”“五星級黨支部”“大梨樹式好村莊”等榮譽稱號。(記者 王洪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