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下發災後農業生産恢復技術指導意見 儘快搶排積水 加強病蟲防控
日前,遼寧省局部地區發生農業洪澇災害,為做好災後農業生産恢復工作,省農業農村廳下發了關於災後恢復農業生産的技術指導意見,分別對糧油作物、經濟作物、設施農業如何進行災後自救予以明確,並在搶排積水、科學施肥、病蟲防控等方面進行指導。
意見指出,目前全省玉米正處於灌漿期或灌漿後期,既怕乾旱又不耐漬,因此要搶修損毀農田,快速疏通溝渠、涵洞,搶排田間積水,降低土壤和空氣濕度。對因災絕收地塊要立即毀種,種植白菜、蘿蔔、秋蕓豆、秋菠菜、雪裏蕻等秋菜作物,也可視情況種植一些生育期短的蕎麥、青貯玉米、飼料等作物。
意見強調,水田方面,要嚴控水層和病害。目前遼寧省南部地區水稻已經大面積進入齊穗期或灌漿期,中北部地區進入開花授粉期,是産量形成的關鍵時期,要及時清除受淹稻田溝渠雜草、漁網等障礙物,嚴格控制水層,增加土壤通透性,同時做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工作。經濟作物方面,要及時搶收已成熟的蘋果、桃、梨、葡萄、李子等水果,減輕落果造成的損失。對坐果較多的果樹進行適當疏果,減小果實負載量,確保樹體儘快恢復健壯和續年結果,並做好藥劑防護。設施農業方面,要在及時排水的同時科學評估,擬定合理補救方案。災後棚內空氣濕度加大,要通過開窗、揭膜等措施通風降濕,減小病害侵染概率,大力推廣應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
意見強調,洪澇災害會導致耕作層土壤養分和有機質大量流失,肥力明顯下降,土壤板結,理化性狀惡化。明年春播前,應採取施用有機肥、秸稈還田等措施,以疏鬆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狀,防止板結。同時,充分利用全省病蟲害監測體系,加強對草地貪夜蛾、灰飛虱、穗頸瘟、玉米大斑病等重大病蟲害的動態監測力度,加強田間調查和普查工作,全面準確掌握病蟲害發生動態,及時發佈預警預報。根據農作物受害情況,可以適當使用蕓苔素內酯類植物生長調節劑,起到促早熟,增加免疫力,提高植株抗病性的作用。(記者 李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