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11月21日電 題:改革“一子落”,振興開新局——遼寧以“飛地經濟”打造發展新引擎觀察
新華社記者王炳坤、汪偉、陳凡靖
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對第六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通報表揚,遼寧積極發展“飛地經濟”打造發展新引擎位列其中。作為遼寧省委、省政府推進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高度謀劃的重要舉措,“飛地經濟”以體制機制的改革“棋子”,撬動了縣域經濟、鄉村振興和區域均衡的發展“棋局”,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子落而滿盤活。
一步“巧”棋:“飛地模式”應運而生
11月下旬,東北氣溫驟降,在遼寧興城經濟開發區,多家企業仍熱火朝天地趕工建設。
從北京遷來的遼寧宏升卓越移動升降機項目主體廠房剛剛完工,從深圳引來的佳華利道金屬儲氫項目正在進行新能源車輛的運行測試,而更早搬來的遼寧菲迪飼料技術有限公司一期項目已經投産,正緊鑼密鼓地籌劃二期建設……
“一度沉寂的開發區如今熱鬧起來,‘飛地經濟’功不可沒!”興城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董玉明説。
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合作模式,“飛地經濟”是指兩個相互獨立地區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通過創新規劃、建設、管理和稅收分成等機制,促使項目“飛出地”和“飛入地”緊密合作的發展方式。
長期以來,縣域經濟一直是制約遼寧發展的短板。特別是“鄉財縣管”制度的實行,鄉鎮普遍缺乏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積極性。
2018年,遼寧省委、省政府圍繞破解鄉鎮“有資源無産業、有項目無土地”的問題,率先提出在北票、喀左等縣區規劃建設“飛地經濟”産業園;同時實施縣鄉財政“分灶吃飯”,賦予基層一定自主權。
隨後,遼寧省政府出臺“實施意見”,以位於各市、縣、區的省級以上各類開發區為主要載體,鼓勵各鄉鎮招商項目前來落戶,並承接外省産業轉移。
為調動各方積極性,遼寧省還建立分享機制,“飛地”項目形成的稅收等利益,原則上按5:5比例,由項目“飛出地”與“飛入地”分享;對於跨省合作的重大項目,可由雙方協商確定分享比例。
滿盤皆活:基層探索不拘一格
2019年起,遼寧設立“飛地經濟”産業發展資金,每年安排3億元,重點支持招商引資落地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以及國家級創新平臺、園區公共服務平臺等項目建設;每年安排5億元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形式獎勵“飛地”發展成效顯著的市。
隨著“飛地”改革的棋子落下,各地立足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發展經濟的探索不拘一格。
朝陽市利用轄區內的7個省級經濟開發區,重點承接各鄉鎮針對京津冀的招商引資項目。在淩源市經濟開發區內,從河北秦皇島市遷來的煒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正開足馬力生産。公司總經理尤忠文説,企業選擇落戶,看中的是地方的環境和幹部的勁頭。“鄉鎮幹部三番五次到企業招商,簽約後又迅速配備項目管家,服務真是到家了。”
今年初,葫蘆島市為建昌縣開闢“脫貧攻堅飛地産業園”,在經濟開發區拿出1500畝土地供建昌縣招商引資,今後10年,項目的稅收收益全部交給這個貧困縣支配。
“飛地”也打開了各地的視野。鐵嶺市抓住對口合作機遇,與江蘇省淮安市對接洽談,建設“淮安-鐵嶺”工業園,承接南方産業梯度轉移。
鐵嶺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高文哲説,園區將採用江蘇省的先進運營管理機制,由鐵嶺、淮安兩地共同招商、分享稅收,“這為鐵嶺開墾了一片學習南方的實驗田。”
振興新局:以開放胸懷聚能蓄勢
截至目前,遼寧14個市共簽約“飛地”項目超過1000個,總投資額近1900億元。遼寧省發展改革委投資處處長鄭廣輝説,在投資承壓大背景下,“飛地”無疑增加了投資遼寧的吸引力。
紅利不止於此。在遼寧興城經濟開發區,通過對僵屍企業依法解除協議,園區已收回、盤活閒置土地860畝,落戶了奇力生物肽等6個項目。開發區為當地“明星村”——四家村開闢的小微企業園,短短半年之內就入駐滿員,為鄉村振興找到了新載體。
“飛地模式帶來了資源的共享。”葫蘆島市市長王力威表示,以葫蘆島為例,過去各鄉鎮和開發區重復招商,難免存在同質化競爭;現在打開了區域限制的藩籬,各地可以“借籠養雞”“借雞生蛋”,從而形成了大招商格局,實現了項目與區域的最優配置。
“飛地經濟”也給鄉鎮帶來福音。今年以來,朝陽市176個鄉鎮、街道共有300余個招商引資項目落戶“飛地園區”,總投資額312億元。“據初步測算,這些項目投産後,可為這些鄉鎮、街道每年增加稅收收入22億元。”朝陽市財政局副局長張育才説,長期困擾鄉鎮的財力緊張問題將被緩解。
“‘飛地經濟’改革重在執行和落實。”遼寧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黃洋説,接下來,遼寧將圍繞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戰略,主動與其他地區開展多種形式合作,以開放心態和務實作為推動老工業基地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