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中旬,東北的寒風凜冽逼人。站臺上的人們看到遠處炯炯發光的火車頭燈,心裏騰起暖意,“小慢車”來了。沒有客運員,更沒有站室,幾塊大石板排列的簡易站臺、一塊水泥站牌和每天如約而至的綠皮火車,鴿子洞乘降所成為當地群眾與外界交通最便宜的通道。
車門打開,列車員從懸梯一躍而下,回身就張開雙臂接住下車的旅客。還來不及道別,他們又忙著攙扶推舉等車的旅客攀上車廂。“都是老熟人,雖然不少都叫不出名字,但他們常年都坐咱們這趟火車,上車就像老朋友見面。”4256次列車供水員王會臣邊給茶爐添煤邊笑呵呵地講老乘客,像是在介紹家裏人。
乘客上車 記者 劉宇航
列車乘務員在和乘客熱情交談 記者 劉宇航
“小慢車”行走在山間大地上,鐵路人行走在車廂裏。56歲的王會臣負責全列車廂的開水供應已9年多。劈柴、生火、填煤、補水,水燒開了,他就將送水壺灌滿,逐個向車廂保溫桶送水,每天淩晨5點開始,全天行程10余公里。炎熱的夏日最辛苦,接出茶爐裏滾燙的開水,水蒸氣一下填滿整個操作間,汗水與熱氣挂在臉上,浸透衣衫。“旅客坐咱車不容易,沒有餐車,也要喝上口熱水,吃上一口熱乎的速食麵。”多少年來,王會臣總是把旅客需要挂在心頭。
4255/4256次列車往返于錦州至葉柏壽之間,從1975年9月1日開行,到現在已44年,是唯一一趟穿行在遼寧西北山區魏塔線崇山峻嶺間的旅客列車,沿途共停靠36個車站,其中包括乘降所12個,全程367公里,運行時間9小時28分,被山區百姓親切稱為“山村小客車”“小慢車”。在“小慢車”上,不僅感受到溫暖,走進車廂恬靜的氣息立刻撲面而來。車不疾馳,人也安然,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車輪伴著鐵軌輕輕摩擦,清楚地看著緩緩而過的村莊悄悄消失在身後,仿佛它們才是過客。“雖然只有短暫的相處,但旅客之間都沒有陌生感。”錦州客運段客運九隊的車隊長安麗紅在這條“小慢車”線路上服務了23年。“‘小慢車’的‘年齡’比我的工齡多近一倍。”安麗紅説。
“小慢車”行駛在遼寧西北山區的崇山峻嶺間 記者 劉宇航
從集市趕集回來的乘客 記者 劉宇航
春夏“小慢車”穿過翠綠丘陵,秋冬“小慢車”徜徉在金黃色的山野間,成為一道流動的風景。雖然高鐵時代風馳電掣,但不能缺少拉著村民走出大山的“小慢車”。從1995年開始,“小慢車”票價一直沒有進行過調整,最低的兒童票僅1元,全程票價僅為26.5元。只有長途汽車一半票價的“小慢車”,成為很多低收入群眾中遠途出行的首選交通方式。列車經過的遼西北山區,沿途經停的36個車站、40余個鄉鎮和村屯,基本上都是貧困地區。“小慢車”承載著當地百姓走出大山的希望,也載著他們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目前,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公司共開行瀋陽至長甸、錦州至葉柏壽、吉林至山河屯、通化至集安、本溪至田師府等12.5對公益性“慢火車”。錦州客運段負責人介紹,即便虧損,“小慢車”也不會停,今後還要持續加大投入改善站車服務設備設施,竭盡全力為貧困地區、邊遠山區人民群眾的出行做好服務。(記者 劉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