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張德山 閒不住的“老張頭” 社區裏的“大管家”
20世紀90年代初,張德山任瀋陽市新城子廣電局局長,在區財政緊張的情況下,他主動帶領7名幹部從賣報做起,從臟活累活幹起,幾年內為局裏創收2000多萬元,被譽為“報童局長”。2002年,他“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的堅韌作風和曲折的創業故事被拍成電視劇《走近張德山》在央視播出。如今,張德山退休十幾年,原來的“報童局長”成了瀋陽市沈河區新北站街道凱旋社區的一個寶,最近張德山榮獲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稱號。剛從北京回來的“老張頭”卻一天也沒休息,仍然為社區裏的居民忙碌著。
凱旋社區書記徐寧告訴記者,“在大院裏,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處處都體現著張大爺的愛心與週到……總之,有好人好事的地方就離不開張德山的身影。”隨著徐寧書記的指引,記者看到了張大爺——為了讓社區居民出行更方便,他正冒著嚴寒清理殘冰殘雪。得知記者要採訪他,他趕緊擺擺手説:“只是共産黨員的本分,根本不值得誇耀和顯擺。”
傳播正能量,用愛心承繼初心使命
為了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老同志要“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好聲音”的要求,張德山加入社區的五老講師團,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向青少年講黨史,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多年來,他為黨員群眾、職工開展培訓累計300余場,組織座談40余次。在瀋陽市內做報告時,張德山有個“三不準”原則:一不準車接車送,二不準安排吃,三不準給紀念品,更不能給錢,一輛自行車就是他的交通工具。
張德山一直堅持捐助困難群體,多年來累計捐款70多萬元。尤其在資助貧困學生上,他一點都不吝惜,多年來張德山共計資助困難學生20余人。他資助的學生成家立業後想來看看他,都被他拒絕了。他説,做這些不是為了得到回報,而是希望他資助的每一個孩子都能為祖國作出自己的貢獻。
言傳身教育後人,用家風促進鄰裡和諧
艱苦樸素是張家的“傳家寶”,他帶領全家人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做起。家裏人出去辦事看到長流水的自來水龍頭一定上前關上;看到長明燈就會通知所屬單位。社區附近有一電線桿子被汽車撞倒,電纜落地,給在這裡經過的行人和車輛帶來不便,又存在安全隱患,張德山便與兒子用一根大繩子一點一點把它立起來。冬天下雪,他總是早早起來,帶著兒子、孫子趕在大家出門前將樓前樓後的積雪清掃乾淨,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
良好的家風促進了鄰裡和諧。大院內誰家發生鄰裡矛盾,張德山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現場,20年來共調解鄰裡矛盾糾紛160余件,有時社區做不通的工作,只要找到張德山就一定能説通,鄰裡都對他心悅誠服。
無私濟天下,用真情參與社區治理
在政府的指導下,張德山帶領黨員從樓院選舉骨幹、樓道長、單元長等成立“愛心志願服務隊”,共發展志願者560余人,承擔大院內的潔凈護綠、設施維護、便民應急、維安維權等任務。
他還主動當起大院“管家”,對院裏車輛和外來人員進行登記造冊,規劃院內停車位。他帶領黨員群眾開展志願服務、參與社區治理,實現大院管理從“代民做主”到“讓民做主”,從“直接管理”到“主動服務”,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的轉變,這其中凝聚著張德山的心血,匯聚著社區238名黨員的力量。
“工作終有退休日,黨員沒有退休時。不管在職還是退休,黨員的本色不能變,先鋒模範作用不能變,廉潔自律不能變,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更不能變。”這是張德山常説的一句話。張德山幾十年如一日傳播正能量、帶動身邊人,立起了共産黨人的精神標杆。(記者 梁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