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龍舞在穿梭 攝影 雪林
小年夜。大連金石灘“年味中國,燈耀金普”的主題燈會上,久違的金州龍舞在火樹銀花中穿梭,喚醒了市民們心底最美好的記憶。
曾經輝煌的金州龍舞
據史料記載,金州龍舞已有13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金州古城西門外村(現為友誼街道園藝村)。1881年(光緒七年),清朝毅軍提督劉盛林率馬步十二營駐防金州,每逢元宵節均在軍營內表演龍舞,由此揭開金州龍舞發展的歷史。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金州龍舞就已享譽世界。1956年瀋陽軍區前進歌舞團曾到金州園藝村學習龍舞,並於1957年在莫斯科舉行的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演出獲得金獎。同年金州龍舞代表遼寧地區首次進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調演, 獲得了集體創作獎、導演獎和表演獎。1987年至1988年,文化部兩度邀請金州龍舞進京演出。1994年國慶45週年之際,金州龍舞又騰飛在天安門廣場上。1995年由金州民間舞蹈藝術家李本生發明的長度可變的龍,在比利時獲布魯塞爾第44屆國際發明博覽會金獎。1996年以來有多支舞龍隊在參加國際和全國大賽中獲得獎次。
2005年金州龍舞入選遼寧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被文化部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據金州龍舞第七代傳人李成家先生介紹,金州園藝村耍龍藝人已相傳十代,作為流傳於民間長盛不衰的藝術形式,金州龍舞已不再是農民農閒時的消遣和節日裏的助興節目,金州龍舞已成為遼南特有的民間舞蹈種類。
困境中的金州龍舞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金州龍舞,雖然有著輝煌的歷史和過去,但由於市場經濟影響和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在當代傳承與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李成家無奈地説,現在就連湊齊演出隊伍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而且當年舞龍的小夥子們都已經是年過半百的人了,而年輕人很少再有人學習龍舞了。
李成家説,作為金州龍舞的傳承人,他不能讓這門技藝在自己手中絕跡。於是,他到幼兒園到中小學去教授這門技藝。此外,金普新區的一些街道社區裏,還有幾支相對鬆散、自發組成的民間舞龍隊伍,常見於當地民俗活動中。
現如今,生活方式的快節奏和城市化,帶給人們越來越多元化和現代化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享受,傳統藝術形式和娛樂方式因社會環境的改變而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金州龍舞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要傳承下去並有所發展,必定要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具有相匹配的新的文化功能。李成家欣慰的説,目前大連大學聘請民間老藝人做指導,組建了舞龍隊,並代表遼寧省參加了相關舞龍舞獅的賽事並取得良好成績,鍛鍊了學生、開闊了眼界。以教師為主的創作團隊與龍舞專家共同研究如何革新龍舞道具使用及造型變化,使之跳出單一的民俗表演性質的廣場舞蹈演出模式,向更加適應當今高雅文化和舞臺演出的模式發展,更加注重舞臺情境的設定和審美高度的提升,將“龍”這種大型道具的造型和運用由小變大、由隱藏到突顯,由其它道具造型突變為“龍”的形象做創造性的改變,打造龍舞新形象,創新更加有意境的舞臺舞蹈形象和作品,完成金州龍舞從民俗活動、廣場藝術表演向舞臺表演的功能轉化,以期達到深層次開掘地方優質文化資源,傳承並創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金州龍舞”的目的。(記者 韓順兆 實習生 周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