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八十多歲了,但我是黨員,就要多走幾棟樓。守護好‘大家’,才能有‘小家’的幸福。”3月春寒料峭,東港市大東街道新華社區老黨員陳淑鳳戴著紅袖標,幫社區排查外來入丹人員,跑上跑下的她有些氣喘,手摁著樓梯扶手歇息,樓宇間的陽光將她的銀發映襯得一片絢爛……在疫情防控期間,丹東市各小區黨支部把轄區劃分成網格,組織黨員認領責任區,深入樓棟排查,僅陳淑鳳所在的大東街道就由各支部劃分網格187個,調動黨員561人,平均每名黨員負責約3棟樓。
據統計,丹東市共有社區194個,在這些社區內有黨員33853名,社區層面的城市基層組織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如此龐大的黨員隊伍,教育黨員、服務群眾等工作頻頻出現“梗阻”,治理架構斷層化、資源碎片化、力量分散化的問題日益凸顯。為破解黨的組織和工作在城市中無法落實落地的嚴峻問題,丹東市聚焦居民小區這一城市社會的基本單元,大力推行小區黨支部建設,打通城市治理和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納米”。
支部進樓
綜合考慮全市788個小區的地域分佈、黨員規模以及駐街單位數量等因素,丹東市採取單獨或聯合組建的方式成立805個小區黨支部,以樓棟為單位劃分黨小組3027個,挑選8621個優秀黨員家庭作為黨員中心戶,形成市、縣(市)區、街道、社區、小區“縱向到底”的五級聯動體系,和小區黨支部—樓道黨小組—黨員中心戶“橫向到邊”的三級組織網絡,實現了組織全覆蓋。同時,開展黨支部規範化建設,制定下發黨支部工作細則和星級評定2個“1+6”文件,制定出臺城市小區黨支部建設“1+N”管理辦法,每年為805個小區黨支部撥付483萬元專項經費,用於開展學習活動,使基層黨的工作力量日益增強。
振興區三街社區標牌小區以前是個“臟亂差、三不管”的老舊小區,設立了小區黨支部後,時任支部書記申傳興帶領黨員走訪各家各戶徵求意見建議,積極向上爭取資金153萬元,解決供暖不熱、屋頂漏雨、垃圾成山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共15方面、270多個,贏得了小區居民的信賴,黨組織凝聚力顯著提升。
責任到戶
“‘一鍵呼叫’就是咱們小區的‘居家110’!”振興區福春三社區的居民自豪地説。原來,2019年,社區為每戶居民家裏安裝了“一鍵呼叫”對講機,小區黨支部的黨員輪流在電腦前值班,誰家有了大事小情,一按按鈕,就可以向電腦前的黨員求助。小區裏李大娘的女兒出了意外,就是通過“一鍵呼叫”及時送醫得救的。
“一鍵呼叫”只是丹東市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丹東市委將基層黨建與傳統網格化管理相結合,搭建社區工作人員、在職黨員、共建單位、黨員群眾共同參與的“網格總長、網格長、網格員、志願者”四級管理服務團隊;同步組織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建立“雙報到、雙報告”制度,開展“黨員幫辦進家庭”“雙向訂單幫扶”和圓夢“微心願”等活動,推廣“申傳興工作法”,探索“黨支部+”服務模式,把責任落實到支部和黨員個人,全面提升黨組織服務水準。2019年,社區黨組織累計為群眾辦實事1048件,化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431個。
多域聯動
“單打獨鬥,雖然也能為老百姓解決一些小問題,但是只有多部門聯動,才能齊心協力辦大事。”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白雪原説。丹東市委注重發揮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推動單位黨建、行業黨建、區域黨建互聯互動,實現組織功能、組織優勢、組織力量最大化,確保城市基層治理有序推進、有效運轉。
2019年初,位於城鄉接合部、出口緊鄰公路的東港市意利黃海明珠小區,因交通指示燈、路障設置缺陷,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群眾反映極為強烈。小區黨支部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進行整理後,層層反映至東港市委。東港市委第一時間建立市、街道、社區、小區四級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先後召開會議130余次,調度住建、交通、財政等17個部門,解決小區交通安全、環境衛生、基礎設施等162個問題,得到了小區居民的一致好評。
目前,丹東市正在積極探索“四大”(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小區“大支部”、商圈“大聯合”)建設,以小區黨支部建設為引領,推進城市基層治理向更高的臺階邁進。
(包司南 記者 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