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員結束集中休整:家國情懷 大愛無疆

2020-04-13 09:15:12  |  來源:大連日報  |  編輯:李靜   |  責編:馮鈺穎

原標題:家國情懷 大愛無疆 ——寫在大連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員結束集中休整時

  “一次次穿越風雨的勇氣,來源於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來源於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更來源於中國共産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在奮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征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以不懼風雨的勇氣、不畏艱險的力量,匯聚成推動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潮流,在磨難中成長,在磨難中崛起。

  今天,于3月30日勝利凱旋的大連第二、第三批支援湖北的醫療隊員將結束集中休養;此前的4月3日,首批援鄂也是首批凱旋的大連白衣勇士結束集中休整,回到了親人身邊。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激動、我們感動。因為在這546名白衣勇士身上,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了“櫛風沐雨百折不屈”的國之大愛,看到了“風雨同舟共克時艱”的城市之愛,看到了“推己及人心手相連”的親人之愛。心懷國之大愛,在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他們深知“沒有國哪有家”?義無反顧衝上戰場,竭盡全力,勇於擔當,講大局、明大義、有大氣;心懷雙城之愛,大連把對湖北、對武漢人民的愛化作了白衣勇士千里赴荊楚的硬核馳援,在最危險的地方、在最需要的地方,春雷化雨,花開希望,武漢人民也用最誠摯的愛感恩大連白衣勇士,感謝大連;心懷親人之愛,546名勇士帶走了546個家庭的牽掛和思念,也帶走了700萬市民的自豪和致敬。

  (一)雙城之愛

  馳援湖北,馳援武漢,是堅定的政治責任,也是“一樹櫻花,兩地情深”的雙城記。大連和湖北、武漢有著親情互動的淵源,越是到危難關頭,這份情愈加彌足珍貴。這一次,武漢、大連,山海相連,江海共親。

  4月3日,大連首批馳援武漢的醫療隊員結束了休整,終於與家人團聚了。被問及“現在最高興的事兒是什麼”?醫療隊隊長、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曹麗華説,比回家更讓他們高興的是,他們曾戰鬥過的武漢蔡甸區人民醫院剛剛得到大連愛心企業的100萬元捐款。雖然回到了大連,可14天來隊員們無時無刻不心繫武漢,“每天都看新聞,時刻關注武漢的疫情,牽掛那裏的醫護和患者。在休整的14天裏,隊員們經常通過電話和微信與蔡甸區人民醫院的醫護保持聯繫,得知他們已經休整完畢,醫護人員的狀態都挺好,醫院也恢復了正常的醫療秩序,我們都很高興。我們和武漢的醫護既是戰友也是親人,是一輩子的牽掛,唯願他們更好!”曹麗華説。得知大連向蔡甸區人民醫院捐款,該院ICU主任郭俊激動地説:“太感激你們了!謝謝大連醫療隊的戰友們!我們會一如既往,繼續戰鬥,期望早日戰勝疫情。明年春暖花開,武漢再相聚!”

  再相聚,愛無垠。這是用淚水、汗水甚至血水凝結成的深情厚誼,比海邊的礁石還要厚重,比珞珈的早櫻還要絢爛。

  3月30日,大連第二批、第三批馳援武漢的529名白衣勇士返連。在歡迎的現場,最動人的是一張張小手揮舞著“爸爸(媽媽),歡迎回家”的畫面兒,是一連15聲“媽媽!”直擊心扉的呼喚,是7歲孩子緊緊摟在懷裏生怕涼了的一盒海鮮餃子——“我爸爸最愛吃海鮮餃子,我一大早起來就和媽媽調餡和面,也不知道能不能見到他,讓他吃上。”……醫療隊員、瓦房店第三醫院董雲麗下車後,一下子聽到親人的聲音,瞬間流淚:“放心吧,我回來了!”醫療隊員、大連市口腔醫院赫佳的媽媽説:“女兒之前就瘦,遠遠看一眼,發現更瘦了……”

  當戰“疫”的號角吹響,父母、夫妻、兒女,所有的角色都化身為英勇的戰士,白衣執甲,千里馳援,只為更多的父母不再擔憂、更多的夫妻不再分別、更多的兒女不再流淚。

大連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員結束集中休整:家國情懷 大愛無疆

  戰“疫”在一起,大連勇士用愛守護英雄城市

  2月12日,大連醫療隊負責的武漢雷神山醫院A13病區率先接診。不久,病區裏就飄出了“海蠣子”味兒的武漢話——醫療隊員們主動學起了武漢方言。他們説,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與患者溝通,另一方面,“讓患者聽到熟悉的武漢話,心情會放鬆,會感到溫暖和親切,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

  當一碗“蜆子面”費盡心機讓自己帶上“熱幹面”的味道,當一口一個“乾淨”強迫自己張嘴就是“蠻杠”,這些大連人的心思讓武漢患者感動:“我們會記得海蠣子味兒,往後余生,每每聽到都會倍感溫暖。”

  2月17日,在雷神山醫院A8病區隔離病房,大連醫療隊員為79歲的患者陳大叔過了一個溫暖的“特別生日”。生日,是人生開始的標記,是生命與希望。病區醫護人員悄悄地為陳大叔安排著,網購了蛋糕,親筆寫下了祝福。陳大叔倍受感動。3月1日,令人振奮的消息飛速從武漢傳遍全國,雷神山醫院年齡最大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98歲的胡奶奶從大連醫療隊負責的A10病區病癒出院了!老人家精神狀態非常好。“剛入院時胡奶奶精神狀態不太好,吃不下東西。醫護人員拿出自己的牛奶和營養品一口一口地喂她,幫助她增強抵抗力。在病情允許情況下,還推她到外走廊窗邊曬太陽,鼓勵她……”醫護人員的努力讓老人逐漸康復,出院前胡奶奶的女兒再三感謝醫護人員。3月22日,雷神山醫院唯一的孕媽媽小琪出院了。誰能想到此時滿臉笑容的準媽媽,剛入病區時是怎樣的憂心忡忡、焦慮萬分——她既擔心病情,也很擔心寶寶的生長髮育。大連醫療隊連夜針對她的孕周特點制定了富有專科特色的護理宣教計劃,第二天就帶進病區為她進行專科的宣教和護理。為了不讓紙質版的宣教太枯燥,她們又連夜製作了生動有趣的微課視頻……産科護士每次進病房都跟小琪聊聊家常,“設身處地想想,如果我是小琪,我也會擔心。我就把自己當成小琪,聊些她愛聽的,能給她信心的話。”隊員們説。慢慢地,小琪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有一種愛叫擔當,用專業的力量構建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有一種愛叫責任,用平凡的身軀托起至暗時刻的希望。在武漢的日子裏,大連醫療隊員像一個個精巧工匠,斬斷病魔的肆虐,播種希望的種子,將責任化作一個個細節的點點滴滴,為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注入重啟的力量。

  “逆行”不孤單,英雄的城市用愛感恩大連勇士

  “敬禮!”“逆行白衣天使,蔡甸人民感謝你們!”……3月20日上午,完成援漢任務的大連第一批醫療隊隊員乘坐大巴車趕往武漢機場,沿途執勤民警列隊敬禮,並以警車開道方式為他們送行。武漢蔡甸區市民拉著橫幅、搖著國旗夾道送別。“今天從酒店出發時,就看到武漢百姓自發組織為我們送行,他們站在路邊不停地揮手,不停地揮動五星紅旗,讓我十分感動。這是我這輩子受到的最高禮遇,我會銘記在心。”醫療隊員、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薛曉瑩説。離開武漢的前一天,純樸的武漢人民趴在墻頭歡送醫護人員:“遼寧隊的醫護,謝謝你們!我就住在對面,如果你們再來,我隨時可以全程服務你們,都是免費的!”

  “姜店長,我們剛剛離開24小時就開始想你了。”這個姜店長是大連第三批醫療隊員在武漢居住的漢庭酒店店長姜勝武。隊員們都愛上了這個初到武漢時給他們當“路標”、當嚮導、當採買、當廚師、當“問詢處”的姜店長。姜勝武家就在酒店附近,家中寶寶一個4歲、一個1歲,可為了照顧好大連醫護,50多天裏,他一刻也沒有回家。無論淩晨還是深夜,他都隨時安排接送車輛;無論何時下班,他都讓隊員們吃上熱乎的飯菜;每當隊員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酒店時,都會有香氣四溢的免費現磨咖啡送到跟前;怕隊員們想家,姜勝武還專門為隊員們準備了東北水餃、湯圓、春卷;房間裏沒有水果刀,他就把西瓜切好後,挨個樓層送到房間……3月30日,送走大連醫療隊隊員後,姜店長髮朋友圈説自己“哭得下不去樓了”:“走進你們住過的一個一個房間,看著一切收拾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看著你們留給我們的物品,再看看你們留下的信,我已經哭得下不去樓了。武漢大連一家親,盼望將來有機會你們再來武漢!”

  武漢“封城”公交暫停,不少公交車司機搖身一變成了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的班車司機。一輛大連醫護人員乘坐的班車,司機總是開得很慢。有人問他為什麼開得這麼慢,他説,因為很多醫護人員都很疲憊,經常有在車上睡著的,慢一點兒,儘量讓他們睡得舒服一點。“他們每天都很辛苦,我看到他們累了很心疼,就想通過這種方式表達感激之情。”這輛緩慢的車,從暗夜駛向天明。

  一撇一捺,相互支撐,這是漢語裏“人”字的寫法,是相互扶持、是感恩相依,也是中國人傳承的民族精神。在武漢,隊員們聽到最多的兩個字就是“感謝”。這些“感謝”,讓離家遠征的隊員們溫暖著、感動著,讓他們立下“不滅疫情終不還”的壯志豪情。

  (二)親人之愛

  546名赴武漢的醫療隊員,是父母膝下的兒女、是愛人身邊的支柱、是兒女夢中的偶像,這一次都化身了“戰士”,義無反顧地走上沒有硝煙的戰場。不是沒有牽掛,而是大愛無疆。在戰“疫”前方,是全體大連醫療隊隊員們的捨身奉獻;在戰“疫”後方,是每一位隊員家屬的默默付出,將家庭的重任扛在肩上,把思念藏在心間,把牽掛埋在心底,給予遠行的親人的卻是“安心工作、許身報國”的鼓勵和支持。一封封千里家書、一段段感人視頻,傳遞著後方親人對前線將士的鼓勵,見證了前線後方為國抗疫的共同努力。

  大連第一批醫療隊隊員王迎莉的愛人王志方是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一名醫生,由於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原本該團聚的一家三口卻身處三地。王迎莉去了武漢,王志方堅守大連,兩人的兒子在北京,全都戰鬥在臨床一線。王志方默默地寫道:“這個職業,賦予我們太多的神聖,可是脫下白大褂,我們也是常人。我們做醫務人員的心裏很清楚,疫區就是戰區,只是我們的敵人是看不見的病毒。我多麼希望出征的是我,而不是她。”王迎莉就這樣義無反顧地衝到武漢防疫最前線,留給家人無盡的牽掛。“迎莉,大年初二咱們家不成文的慣例,就是全家人一起送豬迎鼠,但今年咱家的飯桌上少了你的身影。你媽媽將一雙筷子和倒滿的紅酒杯放在自己身旁,視同你在身邊。全家人都沒有説話,你媽媽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喊大家動筷子吃飯……你今年也52歲了,自己在那兒要多保重,注意防護……你公公在醫院ICU病房有你丈夫王志方守護,你放心吧!爸媽在家都挺好,真的都挺好,你媽媽就是有些想你……”這是父親王傳江寫給她的家書,一句句“迎莉”,令人淚目。

  3月6日晚,大連星海灣畔、青泥商圈、樓宇小區、地鐵公交、機場火車站……3萬多塊LED巨屏和電子螢幕同時點亮,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全城集體致敬,致敬546名馳援武漢的白衣勇士。在星海廣場一處LED大屏下,兩位老人帶著思念和驕傲守候了許久,一張張照片劃過,他們怕錯過看到孫女的一刻。這兩位老人的孫女叫劉赫,是雷神山大連醫療隊的一名護士。擔心老人牽掛,劉赫瞞著爺爺奶奶馳援武漢。然而“致敬”開始,她知道瞞不住了,只好向爺爺奶奶“坦白”。老兩口雖然很擔心,但也特別尊重和支持孫女的決定。那天,劉赫媽媽帶著兩位老人到廣場LED大屏下等待劉赫出場,因為有500多名醫護人員,這一等就等到了天黑。“是劉赫,是劉赫,快看!”終於見到了孫女,爺爺奶奶疲憊的臉上剎那間蕩起了自豪,轉眼又是心疼。

  2月25日22時55分,剛從感染區查完房出來的大連支援武漢雷神山醫院醫療隊隊員、大連市中心醫院醫生崔文權的手機突然響起來。“當時,我一看是家裏的電話,心裏就‘咯噔’一下,第一個預感就是:老父親是不是有啥事了?一接電話就聽説老父親快不行了。11時03分吧,電話那頭傳來了噩耗……”事情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可一提起父親,崔文權還是悲痛不已。他哽咽著説,除了愧疚還是愧疚……沒有人明白,對於崔文權來説,那是怎樣的一個不眠夜——隊友們説,那夜,在病區走廊盡頭看到的,是一個低著頭的背影,雙肩有著強壓卻控制不住的輕輕抖動——並沒有太長時間,崔文權又回到工作崗位上。那天晚上他還有工作,那天晚上他們照例又是忙到淩晨。自古“忠孝難兩全”,崔文權是對著手機裏的照片深深地鞠躬,來“道別”父親的。

  愛,永遠是最動人的語言,也是最強大的力量!(記者 張麗霞 姜雲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