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馬建斌:校園貸規範性文件正在研究中

2017-05-31 09:21:25|來源:北京商報|編輯:許煬

  近兩年來,很多校園貸平臺打著普惠金融的旗號,實則做著高利貸的買賣,成為高利貸滋生的溫床,由此引發的風險事件也引起監管的關注。有媒體報道,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馬建斌最新透露,現在銀監會、教育部、人社部正在研究出臺有關規範性文件,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他建議,公安部門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等到演變成惡性事件才引起重視。

  馬建斌指出,很多“校園貸”實際上是利用了學生的年幼,社會經驗不豐富這個弱點,採取欺騙手段形成的經濟關係。“校園貸”不是正常的借貸關係,也不是簡單的金融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間借貸的規定文件裏明確,法院支持的是貸款年利率24%以內的訴求,超過年利率36%時不予以支持。很多大學生通過校園貸借的幾千塊錢往往兩年後變成了2萬元,遠遠了超過這個幅度,這不是一個正常的借貸關係。

  馬建斌説,雖然經過調研,申請“校園貸”的學生比例非常低,但是影響非常惡劣,性質非常嚴重。因為這個問題輕則會影響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重則會影響他的一生。“校園貸”對學生家庭也造成了很重的經濟負擔,尤其是經濟困難學生家庭,社會危害非常強。

  事實上,因從校園貸平臺借款,導致負債纍纍無力償還的很多大學生多數存在超前消費的不良習慣,馬建斌表示,現在“校園貸”發生在大學階段,主要是在本專科階段,研究生階段還沒有發現“校園貸”的現象。根據目前調研的情況,現在所發生的“校園貸”案例裏,沒有一例是因為生活費、學費問題去貸款的,而是因為超前消費或者有其他需求來進行網絡貸款或向私人進行貸款。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早在去年4月,銀監會聯手教育部就已經開始著手整治校園貸,2016年4月出臺了《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亦明確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整改校園貸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整頓校園貸平臺的一年時間裏,校園貸平臺數量已經逐步減少,初見成效,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2月底,全國共有74家互聯網金融平臺開展校園貸業務,比2015年的頂峰時期減少47家。其中,有28家平臺選擇停業關閉網站,佔停業及轉型總數的60%;有19家平臺選擇放棄校園貸業務轉戰工薪階層的貸款業務,佔比為40%。(記者 蘇長春)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