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國強:互聯網金融應牢牢守住服務實體經濟定位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像雨後春筍般快速發展起來,發展過程可謂“讓人歡喜讓人憂”,對於這樣一個新生事物,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如何監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近日在國研智庫論壇“互聯網+金融峰會”上表示,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事物,肯定有其新變化,同時也面臨新風險,在發展過程中要時時刻刻銘記其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根本定位。同時在監管方面,要從呵護和推動的角度出發,一定要把握好節奏,尊重行業發展的新規律。
守住服務實體根本定位
隆國強指出,首先互聯網金融要明確其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的定位。不管是互聯網金融,還是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開展金融活動,還是原來的金融企業用互聯網的手段來開展金融活動,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金融和互聯網新的信息技術的結合。金融活動本質就是配置資源分散風險,通過把分散的金融資源集中,在金融市場上把它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所以,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互聯網,都應該緊緊圍繞著怎麼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分散風險來開展。
隆國強認為,要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互聯網金融與傳統大企業相比,可能更多是服務草根,服務大眾創業,服務萬眾創新,這是對原來金融體系的重要擴充。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現象很突出,互聯網金融通過新的技術手段的應用,更好地服務於中小微企業可謂恰到好處。“總體上來説,互聯網金融應時時刻刻銘記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一根本定位”,隆國強説。
一半是機遇,一半是挑戰
隆國強表示,互聯網金融確實會帶來很多新變化,既有很多發展新機遇,同時也蘊含著新風險。互聯網金融思維和傳統産業思維還是有很多不一樣,曾經有人説互聯網思維是羊毛出在牛身上,可能不一定準確,但確實説明瞭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在思維模式上、運營方式上的不同。這些新變化會大大擴展金融服務的領域,更好地為企業特別是原來金融發展不足的地方提供新服務。
隆國強指出,同時也要看到帶來的新風險,比如説完全依賴於互聯網的金融企業,駭客攻擊、數據保護等技術風險和互聯網安全問題。要對這些新變化加以研究,加強風險防範,更好地引導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監管需尊重新規律
隆國強認為,作為一種金融活動有其所謂的外部性,互聯網金融確實需要監管,如果不加以監管就會有大量不規範的企業出現,那些壞的企業就可能對整個行業帶來傷害。
監管的出發點不同,監管的效果會不一樣。隆國強指出,監管的出發點還是要從呵護和推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出發,應該是一種跟進式的規制,就是讓這些創新産業活動先發展,找出其中蘊含的規律,然後慢慢加以規範,不是要把它管死,而是讓它更加健康地發展。
隆國強指出,怎樣做好對一個新鮮事物的監管,對監管部門來説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一定要把握好節奏,尊重行業發展的新規律。“觀察近幾年中國監管部門的監管路徑,其實就是遵循了這樣一個跟隨式的監管思路”,隆國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