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攔截3700億交易額 陸金所升級風控佈局長遠
中國平安旗下的線上財富管理平臺陸金所最近曝出了一組內部數據:兩年來已對121萬人、226萬筆交易進行風險超配提示、攔截,攔截金額已超3700億元。陸金所為何要主動犧牲短期業務量?
“互聯網金融本質仍然是金融,成敗取決於風控。不能一味地為了追求交易量或短期利潤,而犧牲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中國平安集團副首席風險執行官、陸金所首席風險執行官楊峻近日在接受上證報採訪時,道出了攔截3700多億交易額的原委。
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及趨嚴的監管環境,用戶規模和業務規模的增長,已不再是陸金所的“小目標”。在提升運營和風控效率的同時,又能發揮更大的商業價值,這是它進行長遠佈局需要做好的準備。
近兩年,陸金所一直在通過引入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能(AI)等前瞻性技術,對投資人進行更精確的風險承受能力測評,以實現更精準的資産與資金的適配。在楊峻看來,要真正做到投資者保護,首先就是要讓産品和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之間做到適當匹配,而這必須以産品和投資者兩端的精準風險評估為基礎,即産品服務評級(KYP)和用戶精確畫像(KYC)。
這個陸金所內部稱之為“秘密武器”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體系,除了包括利用大數據對投資者作出更精確的“畫像”(依據多維度指標對投資者進行分類)外,還有對於資産端風險的動態評估、資産和資金的精準匹配及更加透明的信息披露等。
近期,陸金所的這一體系有了新突破,KYP與KYC再次升級,即採用金融及技術手段讓産品及資産評級覆蓋面更廣、更具參考價值,投資者評估更加精準,以提升産品與投資者精準匹配效果。
“除陸金所外,這套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體系已開始在平安集團內部推廣。接下來,還可能走出平安體系,向市場開放,使之成為金融科技新生態的一部分。”楊峻透露,目前,陸金所正就此事與相關方面進行研究與討論。
至於為何要將這套體系向行業開放,楊峻直言,金融科技的價值不僅是讓投資理財更便捷、更高效、成本更低、流動性更好,而且還應幫助投資者進行合理的投資理財,這正是金融科技極為重要的價值之一。更重要的是,將合適的産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也是打破資産管理剛性兌付的關鍵。(⊙記者 黃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