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架構基本搭建完成:銀行普惠金融能否“更進一步”?

2017-12-11 16:30:04|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近日,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在其《全球銀行業展望報告(2018年年報)》中預測,“我國上市銀行普惠金融相關業務發展將取得積極進展”。

  2017年,我國銀行業在普惠金融領域動作頻頻。5月份,銀監會印發《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實施方案》,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家大型銀行積極響應,普惠金融事業部相繼成立;9月,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關於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的通知》,進一步支持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業務。

  展望2018年,是銀行業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普惠金融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數業內專家預測,目前,我國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的基本組織架構已搭建完成,預計2018年普惠金融業務將取得積極進展。

  普惠金融部門加速落地

  面對普惠金融“藍海”,銀行成立普惠金融部門的步伐正在加快。值得關注的是,目前監管層對於股份制銀行建立普惠金融事業部並無強制性要求,但銀行加碼普惠金融已成趨勢。

  10月上旬,興業銀行正式發佈《興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實施方案》,在總行層面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11月30日,光大銀行行長助理孫強在銀監會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稱,該行日前已成立普惠金融管理委員會,普惠金融部也已獲董事會審議通過;近日,民生銀行行長鄭萬春撰文稱,該行在總行層面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整體方案已經明確,將於近期投入運營。

  業內人士認為,銀行普惠金融部門的加速落地將有利於我國普惠金融體系的建立,對於提升銀行金融服務覆蓋率與可得性意義重大。那麼,普惠金融的組織架構搭建完成之後,具體工作將如何開展?光大銀行小微金融業務部副總經理張小松認為,普惠金融工作一方面要積極發揮傳統銀行的資金成本優勢;另一方面要積極利用互聯網工具。具體而言,一是積極拓展渠道;二是豐富産品;三是推進信貸工廠模式試點;四是在電商方面發揮優勢;五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提升信貸風控水準;六是積極加強佈局、拓展立體服務網絡。

  成績昭示未來,事實上,今年我國金融機構在普惠金融領域成績不俗。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全國金融機構貸款(本外幣口徑)餘額122.18萬億元,其中,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到29.66萬億元,佔全部貸款的24.27%。

  數字普惠金融或迎來大發展

  多年來,金融機構“嫌貧愛富”被廣泛詬病,在傳統金融條件下,成本與效率的限制使得商業銀行難以兼顧自身盈利與普惠金融。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數字技術給出了答案。專家預測,數字普惠金融作為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的産物,或將在2018年迎來大發展,通過數字化方式發展普惠金融,將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科技運用於金融領域,締造出全新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認為,數字技術史無前例的迭代速度,使得應用新技術的各種服務行業(特別是金融業)實現了史無前例的普及化、規模化發展,金融機構從事普惠金融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成為可能。

  實際上,不少銀行已開始涉水數字普惠金融,特別是那些經營機制靈活、以金融科技為重要驅動力的中小銀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微眾銀行累計發放貸款超過6000億元,管理貸款餘額超過1200億元,有效客戶近3800萬人,覆蓋了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的567座城市。

  然而,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理事長杜曉山認為,挑戰主要包括六個方面:一是行業對普惠金融的理解與認識差異較大,尚未完全形成共識;二是普惠金融服務城鄉結構不均,農村普惠金融仍然是最薄弱的環節;三是普惠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善;四是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也有待提高;五是監管制度仍需進一步健全與創新;六是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與金融教育仍然不足。

  此外,數字普惠金融在令金融服務效率得到極大提升的同時,數字鴻溝問題也隨之顯現,即城鄉之間、年輕一代與年老一代之間在獲取信息和通信新技術方面的不平等問題日益凸顯。專家表示,在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趨勢下,數字鴻溝問題在今後應給予特別重視。

  全面提升普惠金融能力

  近日,處於風口浪尖的現金貸行業迎來整頓。業內人士認為,《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的落地,一方面整肅了不規範的現金貸平臺;另一方面,也給那些堅守普惠金融、紮根消費場景的正規普惠金融機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目前,提供消費信貸的合規主體主要包括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以及一些互聯網平臺,例如,騰訊推出的微粒貸、螞蟻旗下的借唄和花唄以及京東推出的白條。業內人士認為,監管升級反而有利於“正規軍”的下一步發展,可以預見的是,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具備強大技術和資金實力的金融機構將“進軍”現金貸市場。

  事實上,對於銀行而言,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信貸金融服務、填補普惠金融的空白地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銀行需要突破在金融場景和信貸理念方面的限制;其次,還要多向互聯網機構學習,尤其是在互聯網場景方面進行探索。”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提高對“長尾人群”提供信貸的風控能力更是不可或缺。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2018年定向降準政策的落地實施,銀行從事普惠金融業務的積極性或將明顯提高。那麼,未來銀行業該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創新力度,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和水準呢?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支付環境、普惠金融信用信息體系,豐富服務品種,降低服務成本;二是創新信貸文化,突破授信依賴擔保、抵押的傳統信貸文化,樹立全新的信貸文化和理念,建立與普惠金融相適應的風險體系和流程;三是加快信息科技應用,大力發展電子銀行、手機銀行、直銷銀行等渠道,降低運營成本,增強信息透明度,拓展金融服務的寬度和深度。(記者 趙萌)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