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由虛入實

2019-09-26 09:07:54|來源:經濟參考報|編輯:鄭思雯

  越來越多有關中國法定數字貨幣(DC/EP)的信息浮出水面。與此前五年的低調研發相比,今年尤其是8月以來,央行方面似乎願意透露出更多訊息,這無疑是一種暗示,我們將迎來一場現鈔變革,“數字人民幣”面貌漸清晰。

  不過,“數字人民幣”試點乃至全面落地並不會像一些媒體描述的那麼迅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9月24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央行對於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出“沒有時間表”,並稱“還會有一系列的研究、測試、試點、評估和風險防範”。業內專家指出,在“數字人民幣”瓜熟蒂落前,還需要充足而細緻的準備。

  央行頻發聲 “數字人民幣”審慎推進

  兩年前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數字研究所成立之初,法定數字貨幣還是個相對虛幻的概念,沒有過多進入大眾視野。伴隨著最近一段時間相關信息越來越豐富,法定數字貨幣的面貌日漸清晰。

  穆長春履新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被外界視為“數字人民幣”摩拳擦掌的重要信號之一。近一個月以來央行方面密集提及法定數字貨幣,將這一新生事物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今年8月之後,央行方面多次提及法定數字貨幣。8月2日,央行召開電視會議對2019年下半年重點工作做出部署,提及“加快推進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研發步伐”,而就在不久後的8月10日,穆長春以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身份在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上就法定數字貨幣做主題演講,並且表示,“去年開始,數字貨幣研究所的相關人員做相關係統開發,已經是996了”。

  8月21日,央行官方微信公眾號將穆長春關於數字貨幣的演講全文刊出,同步刊出的還有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發表于2018年1月的一篇題為《關於央行數字貨幣幾點考慮》的文章。兩者透露出的思路高度一致,並勾畫出了央行數字貨幣的幾個重要特徵:現階段的央行數字貨幣是M0(現金)替代,而不是M1、M2替代;央行不直接向公眾發行數字貨幣,將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即人民銀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在這個過程中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更引人關注的信息是,穆長春在得到APP課程上以“Libra與數字貨幣展望”為題開課,用更為通俗大眾的語言向公眾來講述“高深莫測”的數字貨幣。

  目前,除了中國之外,還有新加坡、加拿大、瑞典等國央行也在進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但各自的法定數字貨幣的內涵和研究路徑並不相同。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只有瑞典擬推出的數字貨幣e-krona和中國的數字貨幣DC/EP在屬性上有類似之處,都是作為M0(現金)的替代,但不同的是,我國央行的數字貨幣是雙層運營體系,而e-krona則是單層運營體系,即由央行直接向公眾發行數字貨幣。

  央行自2014年開始研究數字貨幣,相關工作進展在外界看來一直非常低調,而最近諸多重要信息的曝光,引發外界對法定數字貨幣推出的高度期待。“數字貨幣開始閉環測試”“7家市場機構參與發行”等坊間消息不時傳出,不過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一些傳聞不盡準確。

  易綱日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我們現在沒有時間表,我覺得還會有一系列的研究、測試、試點、評估和風險防範,特別是數字貨幣如果跨境使用,這裡面還有反洗錢、反恐融資、反避稅天堂和‘知道你的客戶’等一系列的監管要求。”業內人士分析稱,易綱這樣的表態實際上也是給市場預期降溫,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出將較為審慎,推進速度“可快可慢”,節奏需把握在央行自己手中。

  無需綁定銀行賬戶 無需網絡

  從2014年至今,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已經進行了五年。“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M0替代”“雙層運營體系”“滿足高併發性能”等勾勒出“數字人民幣”的大體輪廓。不過,這樣的措辭對於公眾而言過於晦澀,更老少咸宜的解讀是,像現金一樣易於流通,可匿名,無需綁定銀行賬戶,無需網絡,“只要手機有電”。

  根據穆長春8月初的描述,法定數字貨幣是“賬戶松耦合”,即可脫離傳統銀行賬戶實現價值轉移,使交易環節對賬戶依賴程度大為降低。央行數字貨幣既可以像現金一樣易於流通,有利於人民幣的流通和國際化,同時可以實現可控匿名。

  范一飛的文章《關於央行數字貨幣的幾點考慮》對央行數字貨幣的描述更為詳細。文章稱,現階段,M1和M2基於商業銀行賬戶,已實現電子化或數字化,沒有用數字貨幣再次數字化的必要。相比之下,現有紙鈔和硬幣的發行、印製、回籠和貯藏等環節成本較高,流通體系層級多,且攜帶不便、易被偽造、匿名不可控,存在被用於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風險,實現數字化的必要性與日俱增。另外,非現金支付工具,如傳統的銀行卡和互聯網支付等,都基於賬戶“緊耦合”模式,無法完全滿足公眾對易用和匿名支付服務的需求,不可能完全取代M0,特別是在賬戶服務和通信網絡覆蓋不佳的地區,民眾對現鈔的依賴程度仍然很高。央行數字貨幣保持了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特徵,滿足了便攜和匿名的需求,將是替代現鈔的最好工具。

  “你可以想像這樣的場景:只要你我手機上都有DC/EP的數字錢包,那連網絡都不需要,只要手機有電,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把一個人數字錢包裏的數字貨幣,轉給另一個人。”穆長春近日在得到APP課程中説。

  穆長春舉例稱,比如到地下的超市買東西,沒有手機信號,微信、支付寶都用不了,又或者乘坐廉價航空公司的航班需要付費吃飯,未來在這些場景下可以用央行的數字貨幣支付。更極端的情況是大地震,“通信都斷了,電子支付當然也不行了。那個時候只剩下兩種可能性,一個是紙鈔,一個就是央行的數字貨幣。它(央行的數字貨幣)不需要網絡就能支付,我們叫做‘雙離線支付’,指收支雙方都離線也能進行支付。只要手機有電,哪怕整個網絡都斷了也可以實現支付”。

  井通科技CEO和MOAC區塊鏈聯合創始人周沙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現鈔的管理有三個特點:一是匿名性,二是保護用戶隱私,三是不需要第三方驗證。央行數字貨幣是對現鈔的替代,也將會體現上述特點。“以匿名性為例,我去早餐攤買東西,用支付寶支付,因為是實名賬戶,我的信息都留下了。但如果用現金支付,老闆收到我的錢,但並不知道我是誰。”周沙表示,央行數字貨幣應該會符合現金的匿名性等特點,但與此同時要保證“三反”,即反洗錢、反逃稅、反恐怖融資。

  穆長春近日在談到法定數字貨幣如何保證“三反”時也表示,這些工作都可以用大數據的方式解決。“也就是説,雖然普通的交易是匿名的,但是如果我們用大數據識別出一些行為特徵的時候,還是可以鎖定這個人真實身份的。”

  世界銀行首席信息安全構架師張志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表示電子支付在中國已經很普遍,但是用戶的隱私目前沒有得到保護。央行的數字貨幣如果能保護使用者的隱私,那麼在日常的小額付款這個應用領域會成為很多人的首選。

  技術“賽馬” 商業機構躍躍欲試

  對於數字貨幣,商業機構與公眾的關注點不盡相同:後者好奇支付體驗會有怎樣的不同,前者則更加在意央行所作出的“不預設技術路線”等表態,試圖捕捉參與法定數字貨幣研發甚至運營的機會。

  在公眾認知中,數字貨幣往往和區塊鏈技術捆綁。不過,根據央行人士的表態,央行在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的過程中不預設技術路線,也就是説不一定依賴某一種技術路線。區塊鏈只是央行數字貨幣備選的底層技術之一。

  “我們會堅持中心化管理,在研發工作上不預設技術路線,可以在市場上公平競爭選優,既可以考慮區塊鏈技術,也可採取在現有的電子支付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新技術,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我們也設立了和市場機構激勵相容的機制。”易綱24日在發佈會上表示。

  “就像當年在全國推廣POS收款機一樣,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如果我們採取百花齊放的方法,允許很多私營機構參與到這個生態系統的建設,那麼國家就需要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和合規要求,參與者必須達到這些要求才能夠進入這個市場。如果這方面工作做得好,法定數字貨幣又只是取代現金的話,它所帶來的金融風險應該是比較小的。”張志軍説。

  如上所述,央行鼓勵技術“賽馬”、市場競爭優選,並對技術也劃定了底線和標準。穆長春表示,“任何一種技術路線,央行都可以適應,前提是你的技術路線要符合一定門檻,比如至少要滿足高併發需求,至少達到30萬筆/秒。”穆長春表示,這樣的門檻要求是為了能滿足零售所要求的高併發性能。

  張志軍表示,30萬筆/秒的併發量標準應該説是相當高的。他表示,這麼高的速度一般的區塊鏈技術達不到,因為區塊鏈需要通過共識機制才能把交易記錄進賬本。共識是需要時間的,所以要達成共識就要犧牲速度。聯盟鏈某些共識演算法可以達到每秒上千筆交易。每秒30萬這麼高的速度要麼是中心化的解決方案,要麼就是用比較獨特的分佈式賬本技術,才有可能接近這麼大的容量。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今年5月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專題講座上也表示,區塊鏈沒有按照想像的發展速度使每秒交易筆數(TPS)達到足夠大,遠不能支撐零售交易的支付系統,但可以做一些小規模金融市場交易或其他應用方面的試點。據了解,中國人民銀行目前正在推進的區塊鏈在兩個低TPS交易市場的應用:一是票據交易,二是信用證融資的交易。

  央行並沒有發佈有關數字貨幣運行方案的完整白皮書,一些技術細節不得而知,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具備技術研發能力的私營機構對此有很高參與熱情。

  “我認為,在央行——商業銀行這個架構的第二層,即商業銀行環節,私營機構有機會參與。”周沙表示,一般的區塊鏈技術無法達到相關技術要求,不過在區塊鏈技術的基礎上搭建一些架構,有可能達到央行的併發量要求。

  真正落地沒那麼簡單

  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出,已然勢不可擋,它是數字科技發展的必然産物,也符合人民幣國際化的需要。但其落地則不能操之過急,在變革與傳統、創新與安全的平衡木上,“呼之欲出”的“數字人民幣”還需要多一些時間準備。

  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伏軍表示,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將産生巨大的積極影響:一是提升對貨幣運行監控的效率,豐富貨幣政策的手段;二是有利於提升交易流程的智慧化的水準;三是切實提升支付特別是跨境支付的效率,建立開放的支付環境。

  而這場中國“現鈔變革”的外部壓力源於,包括英格蘭銀行、加拿大央行以及瑞典央行在內的多國央行正在進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與此同時,一些商業巨頭也在加速推出加密貨幣。

  6月,社交網絡巨頭臉書(Facebook)發佈其虛擬貨幣“天秤幣”(Libra)項目白皮書。根據白皮書,這一錨定一籃子貨幣、承諾與法定貨幣1:1兌換的加密貨幣,擬由擁有27億用戶的臉書發行,Visa、萬事達、優步等不同領域的巨頭將予以支持,據稱支付規模將達到近7000億美元。8月,美國專利和商標局披露文件顯示,零售巨頭沃爾瑪正在申請數字加密貨幣專利。儘管短期內這些商業機構的加密貨幣落地難度還很大,但已經引起全球央行的緊張。

  “越來越多人認為全球經濟問題的根源之一是美元霸權。目前國際上有一種聲音是用一種官方超主權的貨幣(比如IMF的eSDR)來對抗美元霸權,另外就是一些非官方的機構企業,比如臉書的Libra來搶佔美元霸權削弱後的市場空間。”周沙説。

  “數字人民幣”的落地,顯然不是那麼簡單,需要做好充足而細緻的準備。

  范一飛的文章中指出,大國發行央行數字貨幣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經濟發展、資源稟賦和人口受教育程度差異較大,在設計和投放(發行)、流通央行數字貨幣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系統、制度設計所面臨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出,需要構建整體支持系統,對大眾去陳迎新的成本要有細緻的匡算。”德勤亞太區投資管理行業主管合夥人秦誼對記者表示,效率與成本的匡算,應該是監管者在總體衡量相關得失、顯性與隱性收益後的綜合考量。

  “安全性”正是挑戰之一。張志軍表示,由於涉及的單位和個人的數量非常龐大,而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尤其是數字錢包的安全性將變得非常重要。秦誼也表示,在電子化時代,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是重中之重。去年歐盟GDPR的實施,以及歐盟和美國監管機構對Google、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的鉅額罰款,更凸顯歐美監管部門在網絡時代對個人隱私及數據安全的重視。“所以中國央行試行數字法幣時,消費者權利保護,尤其是數據安全、隱私保護,也應當是對標全球目前最高標準。”秦誼説。

  中國銀行原副行長王永利最近撰寫《央行數字貨幣落地運行的挑戰》一文稱,如果從“數字貨幣兌換機制”、“數字貨幣的保存和使用”、“數字貨幣與電子貨幣協調運行”等具體細節去剖析,可能會發現央行數字貨幣的落地運行仍有很大挑戰。

  正如易綱所説,“還會有一系列的研究、測試、試點、評估和風險防範”,《經濟參考報》記者此前了解到,法定數字貨幣前期或在部分場景進行試點,待較為成熟之後再進一步推廣,從穩妥的角度出發,會做好試點退出機制的設計。

  周沙認為,人民幣跨境支付、跨境電商有可能是試用場景,原因是“這方面迫切性強,可以在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一些幣值不穩定的國家嘗試推人民幣穩定幣”。(記者 張莫 張小潔)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