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長春市每天産生的4000余噸生活垃圾都去哪兒了

2019-08-08 11:07:53  |  來源:長春日報  |  編輯:田東艷   |  責編:劉徵宇

  原題:居民的生活垃圾都去哪兒了?

  長春日報8月8日訊(記者 林桂清):作為全國46個率先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重點城市之一,長春的垃圾分類工作已經成為市民熱議的話題,在學習討論如何將不同垃圾進行準確分類的同時,不少市民也十分關注我們的生活垃圾最後都去哪兒了?日前,記者探營長春市生活垃圾處理終端,幫大家找到了答案。

  生活垃圾歸宿一:垃圾場填埋

  為了找到城市生活垃圾的最終歸宿,記者跟隨垃圾清運車自東方廣場沿302國道一直向東,在一個被叫作“蘑菇溝”的地方找到了長春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中心。這裡距離市中心35公里,總佔地面積60.25萬平方米,處於市區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地形為天然溝壑,是生活垃圾填埋場的理想場址。這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中心2010年10月投入運行,總庫容1541萬立方米,設計使用年限10年,目前日處理生活垃圾2300噸左右,是被國家評定的東北三省省會城市中唯一一座一級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

  進入垃圾處理中心,記者看到路兩側都建有高達3米多的圍欄和鐵絲網,鐵絲網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挂著一個裝了黃色液體的塑膠瓶,塑膠瓶的頂端有一段向內傾斜,會噴出白色的“霧氣”。圍欄內側是蓋著黑色聚乙烯防滲膜的“土堆”,工作人員介紹,這“土堆”就是生活垃圾。

  隨同記者一同前往的長春市城市管理局局長王世忠介紹,該中心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無害化處理、防滲和監測系統,同時在填埋場上下游及場內共設置6座監測井,用於監測地下水水質情況。這裡的垃圾滲濾液通過導流層會被收集到一起,經過無害化處理後可以作為園林灌溉或環衛清掃用水使用。生活垃圾清運車將生活垃圾運到處理中心後會通過自動稱重系統進行稱重,在指定區域傾卸、攤鋪,填埋時實行分單元、分層作業,垃圾攤鋪壓實後,立即覆蓋0.2米厚的土層,並使用壓實機壓實。按照國家標準採用土覆蓋和膜覆蓋相結合的方式,每日對進場的生活垃圾實施覆蓋,這也是記者在此處並沒有見到垃圾蹤影的原因。

  我們每個人都接觸過生活垃圾,其氣味讓人難以忍受,如此大的垃圾處理中心如何控制氣味排放呢?工作人員介紹:“將生活垃圾裸露面積控制在最小範圍,可以有效抑制裸露垃圾的氣味排放。此外,通過採用高壓霧化除味噴霧墻+塔式風送噴霧機+可移動風炮噴霧設備+灑水車+無人機等多種方式結合的方法進行除味作業。”據悉,該中心還安裝了填埋氣預處理設施和填埋氣燃燒系統,實現填埋氣集中收集並火炬燃燒。通過以上全面系統的氣體治理措施,可有效控制垃圾填埋場氣味污染物的排放,使氣體排放指標達到國家標準要求。

  生活垃圾歸宿二:焚燒發電

  長春市每天會産生4000余噸生活垃圾,僅這一處垃圾處理中心肯定是不夠的,於是記者一行又前往位於寬城區小南村的鑫祥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這個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的發電廠,每天可以焚燒處理生活垃圾2350噸,利用生活垃圾焚燒後的熱量進行發電,可提供我市20萬人口所需生活用電。與此同時,企業還利用餘熱在冬季為附近的企業和居民小區供暖,供暖面積達150萬平方米。而垃圾焚燒後的廢渣經過無害化處理後被製作成了鋪路用的方磚。

  在廠區的電子中控中心,記者通過大螢幕看到了在不同區域原生垃圾如何被運送、破碎、直選……最後被送進了焚燒爐。發電廠的工程技術人員介紹:“我們目前的技術和設備自動化程度較高,適應東北地區生活垃圾的焚燒處理,能夠做到生活垃圾焚燒充分,最終達到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目的。環保排放採用半幹法脫硫加布袋除塵器等目前國內先進的環保設施,二噁英排放優於歐盟標準。2016年被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評為‘A級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據王世忠介紹,長春市現有生活垃圾分類末端處理設施4座,其中餐廚垃圾處理中心1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2座,有害垃圾處理中心1座。長春市餐廚垃圾處理中心已于2017年年末竣工,日處理能力200噸,餐廚垃圾在中心經過“預處理+厭氧發酵”,分離出沼氣、生物柴油等可再生資源,年餐廚垃圾處理量約7.3萬噸。王世忠透露,在長春市未來的規劃中還將新建一個生活垃圾發電廠,在實現垃圾分類後,生活垃圾填埋場將關閉封場,今後生活垃圾將全部通過焚燒來處理。

  除此之外,長春市正在規劃建設“靜脈産業園”,建成後,將對生活垃圾、建築垃圾、電子垃圾、廢舊汽車和大件傢具等垃圾進行有效處理和再利用。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