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出實招 用實策 見實效 綠園區向農村生活垃圾整治發起攻堅戰
整潔的鄉村道路。
長春日報8月7日訊:在綠園區合心鎮永躍村移動壓縮垃圾箱站,環衛工人將從村裏收集來的垃圾倒進了壓縮垃圾箱,隨後,負責箱站清掃的環衛工人張曉輝趕忙拿出消毒液,圍著壓縮垃圾箱向四週噴灑,進行清消工作。
“我每天要對壓縮垃圾箱清消三次,這樣才能保證箱站周圍沒有異味,沒有蚊蠅。”張曉輝一邊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抹去臉頰上的汗珠一邊和記者説。
張曉輝負責箱站清掃工作已有3年,在這3年裏,隨著農村環衛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清運長效機制的建立,農村人居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我們也沒太注意生活垃圾的處理,經常會在馬路上、邊溝裏看到垃圾,最近幾年可不這樣了,村民們都會自覺把垃圾送到垃圾點,一起來保護整潔優美的生活環境。”
正如張曉輝所説,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的推進,綠園區各個鄉村的村容村貌一點點發生了變化:乾淨整潔的街道兩側種植著不同種類的綠植;墻體顏色統一,並畫上“文明”“紅色”等不同主題的彩繪;家家戶戶門前擺著統一規格的藍色垃圾桶……“道路乾淨、庭院乾淨、禁止在墻體上亂寫亂畫……‘七凈’‘三禁止’是我們跟村民的約定,我們希望通過此次攻堅戰讓鄉村變得更美麗,並長久保持下去。”綠園區農居辦副主任吳曉峰介紹,此次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將持續3年,“我們將以奔跑的姿態、衝刺的勁頭完成各項任務,讓廣大農村舊貌換新顏。”
完善基礎設施
服務半徑1.5公里
“現在,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一個垃圾桶,是政府統一發放的,我們只需要將生活垃圾倒進門口的垃圾桶,就會有環衛工人定期運走,集中處理。”合心鎮于家村村民杜啟吾介紹,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為村民生活帶來諸多便利,村民也漸漸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近年來,綠園區不斷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站點等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垃圾收集清運管理,做到生活垃圾日産日清,杜絕隨意堆放。“目前,我們在各村屯建了500多個垃圾池,20多個移動壓縮垃圾箱站,服務半徑在1.5公里以內,基本實現村屯全覆蓋。”吳曉峰介紹,近期,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又升級到“2.0版”,政府為家家戶戶配備了專屬垃圾桶,計劃以專屬垃圾桶取代垃圾池。
下一步,綠園區還將加大力度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將垃圾分為可腐爛、可燃燒、可變賣、建築垃圾、有毒有害共5類,逐步達到“戶分類、戶處理、不出院、零填埋”,最大程度把垃圾變廢為寶。
建立長效機制
形成良性循環
“現在,農村生活垃圾清運、收集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環衛工人張曉輝介紹,村民先將垃圾扔進家門口的垃圾桶或村屯的垃圾池,環衛工人會定期收集,運送到移動壓縮垃圾箱站,每天下午,市裏相關部門會將移動垃圾箱拖走,清空後再運回。如今這樣一個閉環的清運模式,已形成了“戶分類、村收集、鎮管理、區統運、市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長效機制。
為了形成良性循環,綠園區為此專門組建農村社區保潔大隊,配備269名保潔員。投入4000余萬元,用於農村環衛設施建設及設備購置,全力保障農村社區環衛保潔長效機制。同時,強化工作考核,將農村環衛納入目標責任制考核,周有檢查、月有排名、年有總評。
此後,綠園區還將積極嘗試服務外包,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保潔服務管理。完善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包保責任制,深入推進農戶和企事業單位自管區域“門前三包”制度落實。
幹部入戶對接
助力建造美麗庭院
“以前院子裏堆了一些廢木板之類的雜物,因為比較多,也就沒急著清理,包保幹部入戶宣傳那天,我提了一下想清理雜物,大家便主動幫忙,這讓我很感動。”于家村村民李金鳳指著整潔的小庭院説,雜物清理後,她特意從鄰居家移植了一些花草,這些都是包保幹部們的建議,“現在的庭院更有生活氣息了。”
近日,綠園區組織機關幹部走村入戶落實包保任務,參與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行動。
區政府辦公室相關人員分別到合心鎮于家村和城西鎮紅民村開展對接及入戶宣傳工作。詳細了解鄉鎮、村兩級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情況和被包保家庭的具體情況。在入戶宣傳過程中,為每戶村民發放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倡議書,向大家發起了“自覺宣傳、自覺參與、自覺勸導”的倡議,動員村民增強環境衛生和建設美麗家園的意識,切實搞好自家庭院房前屋後環境衛生。
綠園區農業農村局組織全系統60人與合心鎮三間村進行對接,為620戶被包保農戶建立包保檔案。在開展入戶走訪過程中,區農業農村局幹部將《倡議書》發放到每戶村民的手中,並向村民詳細講解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倡導廣大村民以主人翁的態度投身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來,搞好自家庭院和門前的環境衛生,養成良好環境衛生習慣。 (撰稿 朱怡 圖片 孫建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