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涪陵綠色崛起讓群眾更幸福 為中國旅遊增加色彩
華龍網訊:攜兩江奔騰之勢,攬武陵群山英姿。將厚重的歷史文化與豐富的旅遊資源結合,這就是涪陵旅遊的氣質。5月5日,“全國百家網媒全媒體記者看重慶采風團”在重慶涪陵採訪時,深刻感受了這座城市的魅力。
從乏力到發力 涪陵旅遊的吸睛之筆
時光回溯到10年前。
那個時候提到涪陵,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工業。渝東南旅遊風起雲湧,涪陵旅遊卻波瀾不驚。
涪陵旅遊,有哪些端得上桌面的“好菜”?曾經,涪陵人談起這個問題時有點尷尬。憑心而論,那個時候涪陵旅遊資源不少、看點不多。雖然有些旅遊景區,但是沒有形成規模效應和市場品牌影響力。旅遊發展乏力,成為不爭的事實。
世間萬物,非一成不變,旅遊亦然。
涪陵旅遊之變始於2010年。當年2月20日,本網以《老兵揭秘40年前涪陵816核工程》為題,報道了隱藏于大山深入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體,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社會上引起強烈關注。
資料圖片:老兵陳懷文捐獻當年在816工地穿過的棉工作服。記者 李天春攝
資料圖片:816核工程老兵王炳柱捐獻當年用過的軍用毛毯。記者 李天春 攝
同年4月12日,華龍網再次策劃了《涪陵816核洞建設者你們在哪?請回來見證歷史》系列報道,幫助100名老兵在涪陵聚首。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次報道讓816核工程“驚核世界殊”。當年5月,816核工程正式成為景區向遊客開放,涪陵旅遊從此闊步向前。
2010年4月,記者和816核工程建設老兵代表在涪陵合影。資料圖片
涪陵旅遊資源豐富,從不唱“獨角戲”。
2014年8月15日,涪陵武陵山大裂谷景區橫空出世,涪陵旅遊步入發展快車道,開始進入國內外遊客的視野。
2015年5月1日,武陵山大裂谷景區提檔升級,笑迎四方遊客。之後,景區立足打造“一米陽光”文化品牌,通過舉辦“尋找一米陽光的愛情,穿越世界來找你”、“裂谷奇音夏季音樂節”、“挑戰極限暨世界高空扁帶邀請賽”等活動,增強了涪陵旅遊的品牌知名度。
至此,涪陵旅遊實現了“裂變”,開始全面發力。
一米陽光成涪陵武陵山大裂谷景區的品牌。景區供圖
從散打到抱團 涪陵旅遊的發展之路
武陵山大裂谷景區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底蘊,融入地方特色和人文風格,成為涪陵旅遊的一大亮點,也是文旅融合的成功之筆。
2017年2月,在第二屆中國旅遊産業投資發展論壇暨2016年度中國旅遊行業“華旅獎”頒獎盛典上,涪陵武陵山大裂谷景區獲評“2016中國最佳文化旅遊景區”稱號。
縱觀旅遊市場環境,涪陵處於渝東南、渝東北旅遊結合點,坐擁長江、烏江交匯之便,倚靠神奇秀美的武陵山脈,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之便,旅遊發展正當時。
涪陵旅遊發展雖然起步有點晚,但是周邊的旅遊資源和環境俱佳,比如,在渝東南,國家5A景區有南川金佛山、萬盛經開區黑山谷、武隆仙女山、酉陽桃花源;在渝東北,有壯麗的長江三峽黃金旅遊帶。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為涪陵發展旅遊提供了優良土壤。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涪陵人在發展旅遊的時候,對此深有感觸:“一定要整合資源抱團發展”。為此,涪陵積極融入渝東北旅遊協作組織,加快武陵山大裂谷創建國家5A景區的步伐,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推動“綠色經濟”發展,讓群眾生活更幸福。
從品質到氣質 涪陵旅遊的夢想之旅
涪陵“綠色崛起”,速度有些驚人。
來自涪陵旅遊局的數據顯示,在短短幾年時間裏,全區已投入營運的景區(點)有12個,其中國家4A級旅遊景區達4個。2016年接待遊客1201.2萬人次,增長35.9%;旅遊收入72.1億元,增長50.9%,分別比全市高20.8和33.4個百分點。特別是武陵山大裂谷景區高分通過國家旅遊局景觀品質評審,為全區“旅遊興區”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基礎。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涪陵區深知這一點,在腳踏實地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明確提出“旅遊興區”戰略,擬將旅遊業打造為戰略性主導産業,儘快把涪陵建成全國知名的旅遊度假勝地,為中國旅遊增加靚麗色彩。
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夢想之旅。
今年4月15日,涪陵區旅遊局攜武陵山大裂谷、大木花谷、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武陵山國家森林公園、816地下核工程5大特色景區參加重慶市都市旅遊節暨城際旅遊交易會,這5朵“金花”受到廣大遊客的青睞和好評,涪陵旅遊品牌形象開始深入人心。
“千川匯海闊,風好正揚帆”。經過三年的快速發展,涪陵旅遊發生“裂變”,旅遊産品已成為長江上游和重慶精品旅遊線路的必看之地。
從品質到氣質,涪陵站在武陵山之巔,充滿自信地笑迎天下游客。(記者 李天春)
林下歡樂會等待遊客親近自然暢快“森”呼吸 景區供圖 華龍網發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